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803)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彦群王欢秦利夏润玺李喜升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昆虫
  • 6篇柞蚕
  • 4篇线虫
  • 4篇昆虫病原
  • 4篇昆虫病原线虫
  • 4篇病原
  • 4篇病原线虫
  • 3篇基因
  • 3篇家蚕
  • 3篇共生菌
  • 2篇序列标签
  • 2篇野生
  • 2篇抑菌
  • 2篇抑菌活性
  • 2篇柞蚕蛹
  • 2篇系统进化
  • 2篇线粒体基因
  • 2篇线粒体基因组
  • 2篇进化
  • 2篇绢丝昆虫

机构

  • 15篇沈阳农业大学
  • 7篇辽宁省蚕业科...
  • 4篇西南大学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工业...
  • 1篇山西省果业工...
  • 1篇沈阳工学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4篇刘彦群
  • 11篇王欢
  • 7篇夏润玺
  • 7篇秦利
  • 6篇李喜升
  • 4篇李玉萍
  • 4篇丛斌
  • 4篇武松
  • 3篇王振东
  • 3篇姜德富
  • 3篇李天来
  • 2篇董辉
  • 2篇鲁成
  • 2篇石生林
  • 1篇齐永红
  • 1篇杨宝山
  • 1篇杨英
  • 1篇潘敏慧
  • 1篇钱海涛
  • 1篇姜绍通

传媒

  • 8篇蚕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6年
昆虫肠道内存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多样性与昆虫种类、龄期、消化道形态、食物的喂养条件、生存环境等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组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定性、定量研究昆虫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已成为热点。介绍了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和检测方法,综述了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昆虫与其肠道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和害虫防治等研究提供基本方法和数据,为今后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鲁迎新刘彦群李群夏润玺王欢
关键词: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绢丝昆虫樟蚕线粒体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Long-PCR方法,克隆并测定了樟蚕(Eriogyna pyretorum)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樟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327bp,基因组碱基组成为39.17%A,11.55%C,7.63%G,41.65%T,共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富含区(A+T-rich区)。樟蚕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鳞翅目其他昆虫相同。除cox1和cox2基因外,其他蛋白编码基因含有典型的ATN起始密码子;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有11个使用TAA作为终止密码子。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除trnS1(AGN)缺少DHU臂外,其他的tRNA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洪桂云姜绍通于淼杨英刘彦群魏兆军
关键词:绢丝昆虫樟蚕蚕蛾总科线粒体基因组
珍稀绢丝昆虫柳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初步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好于碱基T的倾向(AT skew=-0.179)。在所分析的蚕类昆虫中,柳蚕与合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最小(0.120),而与蓖麻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构建的NJ和UPGMA分子树中,大蚕蛾科的柳蚕属、柞蚕属、蓖麻蚕属、大乌桕蚕属、栗蚕属均各自形成一个支系,并且明显形成两个分支:大蚕蛾族(saturni-ini),包括柳蚕、柞蚕和栗蚕;眉纹大蚕蛾族(attacini),包括蓖麻蚕和大乌桕蚕。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濮佳明武松霍锡敏王欢夏润玺李喜升王振东罗朝斌刘彦群
关键词:柳蚕系统进化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V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差异。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但二者的ENc值和GC含量差异显著;除碱基组成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均较低,在基于密码子使用频率的对应分析中BmNPV的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低于ApNPV;ApNPV的基因表达水平与GC含量、GC3s含量以及ENc值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418、0.735、-0.628,P=0.000),而BmNPV的基因表达水平只与GC3s含量呈弱相关(r=0.214,P=0.010)。分析结果显示,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虽均较弱,但同义密码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李京生杨瑞生贾萍石生林刘彦群潘敏慧秦利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同义密码子密码子偏好性
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及共生菌对家蚕的安全性试验初报被引量:1
2010年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作为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被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为了筛选能安全用于蚕区大田农作物及桑树害虫防治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用对多种病虫害具有较强致病性的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SY5及其共生菌波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poinarii)SY5的悬浮液给家蚕刚孵化的幼虫添食,观察其对家蚕是否具有毒杀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对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和全茧量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明确昆虫病原线虫S.glaseri SY5及其共生菌X.poinarii SY5对家蚕的安全性后,有望应用于蚕区农作物及桑树害虫的防治。
王欢夏润玺刘彦群秦利杜少轩李天来丛斌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家蚕安全性全茧量化蛹率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被引量:3
2011年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SY5发酵液经50℃处理60 min及18 W紫外灯照射120 min后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无明显变化,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有所下降;常温保存150 d,抑菌活性略有下降。说明共生菌菌株SY5对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显著,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极具应用潜力。
王欢刘彦群董辉李天来丛斌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小麦根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
家蚕的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8年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刘彦群鲁成
关键词:家蚕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玉米弯孢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逆性
2011年
利用从国内采集土样中收集到的23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和5个本室保存的线虫品系分离共生菌,通过对共生菌菌株发酵液和初提物抑菌活性的测定,得到1株对玉米弯孢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SY5,抑菌圈平均直径分别为50.00mm和33.34mm,并对抑菌活性强的菌株发酵液的抗逆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共生菌菌株SY5在50℃下处理60 min和100℃高温下10 min,其抑菌活性依旧很高;18W紫外线照射120 min对共生菌SY5的抑菌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常温保存150d,抑菌活性下降。
王欢刘彦群董辉钱海涛李天来丛斌郑婧谢迪高眃晞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玉米弯孢菌抑菌活性
柞蚕蛹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随机EST测序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RNA转录5′末端转换(SMART)技术构建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的全长cDNA文库。所构建cDNA文库的容量为5×10^5个独立克隆,插入片段长800-2500 bp,且90%的插入片段大于1 kb。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有效序列为250条,根据EST测序结果计算文库重组率达95%。经序列拼接得到175个unigenes,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中97个unigenes与GenBank中的已知基因高度同源,且有88条全长序列,基因的完整性比率达90%。在随机EST测序中获得了具有5′端和3′端非编码区的延伸因子-1α基因(Gen-Bank登录号:FJ788508),该基因cDNA全长1743 bp,有一个139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含46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50.4 kD,等电点8.96。EST测序分析表明,柞蚕蛹cDNA文库符合构建基因文库的质量要求,该文库的构建将有助于柞蚕功能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夏润玺李玉萍王欢李喜升刘彦群秦利姜德富鲁成
关键词:柞蚕CDNA文库表达序列标签
樗蚕和蓖麻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cynthia)与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均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吐丝营茧的昆虫,二者的血缘关系很近,成虫的外形也极其相似。为了获得用于樗蚕与蓖麻蚕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测定了二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COI)574 bp的DNA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FJ788507,FJ772004),对序列特征及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同源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大蚕蛾科绢丝昆虫中,樗蚕与蓖麻蚕COI序列表现出最强的碱基T偏好性(ATskew=-0.194),二者的COI序列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25个变异位点,表明所测定COI序列可以作为各自的DNA条形编码。樗蚕与蓖麻蚕之间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为0.041,而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则在0.076~0.159之间,二者与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 ce-cropi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武松李玉萍夏润玺王欢石生林李喜升王振东刘彦群
关键词:樗蚕蓖麻蚕COI基因系统进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