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基金(2004sys003)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席贻龙杨冬青柯丽霞董丽丽查春旺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镜湖不同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萌发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实验室内对镜湖沉积物中的轮虫休眠卵进行了萌发,共孵出轮虫47种,隶属于10科19属;其中大湖区沉积物中萌发出的轮虫40种,小湖区41种,两湖区共同种类34种。每毫升大湖区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出的轮虫平均数量为(1.1±0.1)个,显著高于小湖区的(0.4±0.0)个。在两湖区沉积物中,以3种孵化方式所萌发出的平均密度超过4.0ind./200mL的轮虫种类总计有6种,它们是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 tentaculate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臂三肢轮虫(Filinia brachiat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前三种轮虫为两湖区所共有。共有的3种轮虫的孵出情况在两湖区沉积物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小湖区沉积物中,3种孵化方式下孵出的平均密度大于0.05ind./200mL的轮虫属是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龟甲轮属和龟纹轮属,而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平均密度较高的轮虫属还包括三肢轮属、巨头轮属(Cephalodella)和异尾轮属(Trichocerca);水体营养程度较高的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和龟甲轮属轮虫的密度均高于营养程度较低的小湖区。
- 张雷席贻龙董丽丽刘桂云
- 关键词:萌发温度
- 甲胺磷和17β-雌二醇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对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胺磷(0.01、0.1、1.0、10.0、100.0、1000.0和10000.0μg.L-1)和17β-雌二醇(0.001、0.01、0.1、1.0、10.0、100.0、和1000.0μg.L-1)溶液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胺磷和17β-雌二醇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存在差异.甲胺磷和17β-雌二醇对实验期间轮虫的平均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受精率的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甲胺磷对实验期间轮虫种群中的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平均值均有显著影响,而17β-雌二醇则无显著影响;甲胺磷对实验期间轮虫的休眠卵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17β-雌二醇的影响较显著.与对照相比,10.0~10000.0μg.L-1的甲胺磷和100.0μg.L-1的17β-雌二醇均使轮虫的平均种群增长率显著提高;0.1~10000.0和10.0μg.L-1的甲胺磷分别显著地降低了实验期间轮虫种群中的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平均值;1000.0μg.L-1的17β-雌二醇显著降低了轮虫的休眠卵总产量.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轮虫平均种群增长率(Y,d-1)与甲胺磷浓度(X,μg.L-1)之间的关系为Y=-2×10-8X2+0.0002X+0.3474.种群增长率可用于监测和评价甲胺磷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柯丽霞席贻龙查春旺杨冬青
-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甲胺磷17Β-雌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