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1024)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平毛卫民邵媛媛张宁谢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电气工程

主题

  • 8篇电工钢
  • 7篇柱状晶
  • 6篇织构
  • 4篇无取向
  • 4篇硅钢
  • 3篇再结晶
  • 3篇退火
  • 3篇取向电工钢
  • 3篇无取向电工钢
  • 2篇形变
  • 2篇再结晶行为
  • 2篇轧压
  • 2篇取向硅钢
  • 2篇热轧
  • 2篇冷轧
  • 2篇晶粒
  • 2篇晶粒取向
  • 2篇高硅钢
  • 2篇磁性能
  • 1篇动力学分析

机构

  • 13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鞍钢股份有限...

作者

  • 12篇杨平
  • 10篇毛卫民
  • 3篇张宁
  • 3篇邵媛媛
  • 2篇谢利
  • 1篇颜孟奇
  • 1篇刘璐
  • 1篇付勇军
  • 1篇汪玲玲
  • 1篇李志超
  • 1篇叶丰
  • 1篇金文旭
  • 1篇夏冬生
  • 1篇毕娜
  • 1篇郑国华
  • 1篇丁磊
  • 1篇钱浩
  • 1篇程灵
  • 1篇秦镜

传媒

  • 4篇中国体视学与...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3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Journa...
  • 1篇高性能电工钢...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轧压下率对柱状晶TD样品形变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将柱状晶TD样品冷轧至不同压下率,并在700℃进行盐浴退火。利用XRD与EBSD技术,研究其冷轧再结晶行为,并对压下率的影响进行讨论。立方取向先发生绕〈001〉轴的转动,旋转高斯发生朝着{111}〈110〉取向的转动。5...
张宁杨平毛卫民
关键词:电工钢柱状晶立方织构
文献传递
用柱状晶铸坯制备高磁感无取向硅钢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柱状晶<001>取向的遗传性,以柱状晶铸坯为初始材料,采用XRD与EBSD技术揭示柱状晶在热轧、冷轧及退火过程中组织及织构的演变规律,测定对应的磁性能。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工艺下,样品最终铁损P1.5均低于2.50 W/kg,磁感B50均大于1.73 T,最高磁感值达1.78 T。样品中均以对磁性能有利的强{001}织构为主,对磁性能不利的g纤维织构被抑制。结果体现了利用柱状晶制备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硅钢的优势。
程灵杨平毛卫民
关键词:无取向硅钢柱状晶磁性能织构
电工钢中柱状晶热压缩时取向的变化及对析出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研究了电工钢中柱状晶不同初始取向50%热压缩变形后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00〉晶粒形变后仍为〈100〉取向,只发生绕ND∥〈100〉方向的转动,具有遗传性,粒子析出数量少。柱状晶长轴与压缩轴的偏转度增加,取向的稳定性变差,超过40°,可形成〈111〉取向,期间发生复杂的滑移系交互作用,产生较高的缺陷密度,促进粒子析出。MnS粒子主要在晶内析出,变形温度高、形变量低,粒子均无法充分析出。回复时,形变晶粒内高的储能和缺陷密度是促进粒子进一步析出的必要条件。
邵媛媛杨平毛卫民
关键词:电工钢柱状晶
电工钢中柱状晶对热轧和退火时晶粒取向及组织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电工钢中长轴平行于轧向的柱状晶样品在热轧和退火过程中组织和取向的演变规律,并与长轴平行于板法向的样品的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柱状晶按何种方向排列,只要表面存在剪切力,热轧后都可形成剪切织构,同时中心形成轧制织构,主要包括旋转立方织构和{112}<1-10>。柱状晶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板中心层,长轴平行于轧向排列的样品热轧时形成的粗大旋转立方晶粒要到脱碳退火后才能完全消除,但破坏了正常的不同取向晶粒间的取向差分布及尺寸均匀性,导致二次再结晶不完全及磁性能降低。
邵媛媛杨平李志超毛卫民
关键词:电工钢柱状晶织构热轧退火
高硅钢近柱状晶初始组织的形变、再结晶行为及磁性能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高硅钢近柱状晶初始组织直接热轧、温轧、冷轧和退火组织及织构演变进行分析,并测定相应退火板的磁性能.该实验条件下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体现了表层剪切细小组织和中心层粗大组织的竞争关系,其中中心层组织与原始立方取向相关或表现为α线取向.柱状晶的影响在最终退火组织中仍存在,少量立方取向区域可遗传到最终退火板中,虽然没有大量出现,仍有效削弱了{111}织构.形变退火过程中与原始立方取向线有关的晶粒尺寸普遍较大,有利于磁性.样品最终的磁感应强度低于文献报导的强{120}〈001〉或{100}〈021〉织构样品,但高于普通无取向高硅钢,且轧向和横向磁感应强度值差异小,所以柱状晶组织有利于无取向高硅钢的制备.
刘璐张宁杨平秦镜毛卫民叶丰
关键词:高硅钢柱状晶形变再结晶磁性能
Hi-B电工钢长条状二次再结晶晶粒的形成(英文)
2011年
热轧是Hi-B电工钢生产中控制织构及析出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研究中观察到,与大生产热轧板相比,实验室热轧很容易导致二次再结晶退火后出现沿轧向生长很长的长条晶。为澄清其形成机制,本文对比研究了大生产和实验室热轧及退火后样品中的组织形貌、织构及析出。结果表明,初始粗大晶粒、低的热轧压下量及低的终轧温度导致析出提前发生并沿轧向分布造成二次再结晶退火后长条晶粒及细小的线晶的出现。
钱浩杨平汪玲玲毛卫民
关键词:热轧
冷轧压下量及厚度对HiB钢高斯织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成品板减薄可以降低HiB钢的铁损,但高斯织构锋锐度会受厚度或表面效应的影响,一般0.20 mm厚度为极限。本文使用预冷轧法和普通一次轧法制备出0.23 mm和0.16 mm的样品,通过EBSD及XRD技术比较了其冷轧、脱碳及高温退火后的微观及宏观组织及织构。结果表明,冷轧压下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斯织构的演变,过大或过小的压下量都对高斯的异常长大有不利的影响。厚度越薄的样品,高温退火时,表面能影响越早,因此对织构及第二相钉扎能力的要求越严格。
颜孟奇杨平毛卫民
关键词:压下量厚度EBSD
制备{100}织构无取向电工钢方法综述被引量:1
2013年
{100}织构因具有两个易磁化方向能够明显的提高磁性能,因此如何在表面获得具有{100}织构一直是无取向电工钢研究焦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获得{100}织构的主要工艺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各工艺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优化无取向电工钢的成分,降低碳、锰元素含量以避免脱碳退火和真空退火,简化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调节升温速度、降温速度和退火气氛,使{100}晶面的表面能或弹性应变能最低,制备具有{100}织构柱状晶组织的无取向电工钢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谢利杨平
关键词:无取向电工钢表面能退火
电工钢中柱状晶尺寸及退火工艺对{100}织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电工钢中不同的柱状晶尺寸及退火工艺下{100}织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初始晶粒尺寸的影响最显著。细小柱状晶热轧后经过常化处理,组织已均匀,但中心层有强{100}织构。粗大柱状晶中{100}织构的遗传性强,常化及中间退火后,中心层仍有粗大的以{100}取向为主的晶粒;脱碳退火后才能完成组织均匀化和织构梯度的弱化。常化时的升温速度也对织构演变存在影响,低的升温速度有利于{100}织构的保留,但升温速度的影响没有初始晶粒尺寸及退火次数的影响显著。细小柱状晶样品经过热轧及三次退火工艺适合制备取向电工钢。
丁磊邵媛媛杨平毛卫民
关键词:电工钢柱状晶织构退火
Texture Evolution of Columnar Grains in Electrical Steel During Hot Rolling被引量:3
2013年
Columnar grains in cast slabs of electrical steel show strong anisotropy in grain orientation and morphology and thus influence the subsequent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after hot rolling significantly. 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hot rolled sheets containing initial columnar grains with their 〈100〉 directions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rolling direction (RD), transverse direction (TD) and normal direction (ND) of the hot rolled sheet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EBSD techniqu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atever the initial texture of the columnar grains was, typical Goss, brass-type and copper-type shear texture component could develop in shear-deformed surface region. The copper-type texture formed under the maximum shearing force with the fine, sheared or dynamically recrystallized grains, and Goss grains were mainly elongated and deformed grains, while brass grains behaved between them. Ad- ditionally, the rotating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types of shear textures was differen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grain boundaries. In homogenously deformed center region, the RD sample contained more {112}〈110^-〉 grains, and TD sample was covered by {100} textures such as {100}〈011〉 and {100}〈021〉 with coarse grains, while the ND sample developed many {100}〈001〉 grains 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more {100} grains in the initial sample. Re- markable texture transition occurred on both sides of grain boundaries when {110} grains were adjacent to mfiber texture grains. It was found that significant texture gradient and preferred distribution of rotating axis existed in the soft orientation grains on the α- fiber when the grains neighbored hard grains on γ-fiber.
SHAO Yuan-yuanYANG PingFU Yong-junMAO Wei-min
关键词:TEXTUREORIENTAT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