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D0540006)
- 作品数:23 被引量:300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香沈金瑞林杭傅文杰陈静更多>>
- 相关机构:莆田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莆田市科技局资助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气候影响评价资料,采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Zy)和灾情(年均灾次)指标,应用Mapinfo7.0技术,编制福建洪涝灾害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年际变化大,并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群发性强;空间分布不均,Zy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沿海,闽中的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和闽西北的南平、邵武、武夷山等地,灾情高值区却集中分布在除福州、厦门以外的东部沿海,致灾与成害空间分布不太吻合,体现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能力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针对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提出福建应该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并重,加强洪泛区风险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
- 陈香
- 关键词:洪涝灾害减灾对策
- 边坡岩体弱面注浆宏观效应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为反映弱面注浆对边坡岩体的宏观效应,通过对边坡弱面注浆前、后两种状态采用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分析边坡岩体注浆前、后的应力、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注浆前,竖向拉应力和水平拉应力区向边坡内侧增大,且平行节理面分布,节理面两侧应力变化梯度明显;静态位移和动态位移向边坡内侧递减,位移在节理面处明显发生突然变化。边坡内侧节理面是构成潜在滑动面的主要因素。注浆后,拉应力区明显变小,拉应力贯通区消失,应力变化梯度减小;静态位移和动态位移明显下降,节理面处位移突变减小或消失。说明注浆加固处理对节理损伤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提高了节理的抗剪强度和抗剪刚度。从而使岩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得均匀和连续,节理面的拉应力区减小,较大的位移得以抑制,提高了节理边坡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沈金瑞林杭许世远许万忠
- 关键词:FLAC3D边坡稳定应力
- 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被引量:80
- 2007年
- 应用GIS技术,采用灾害风险指数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及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大值分布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承灾体的脆弱性最高值分布在东部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沿海以及西部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级市辖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分布比较分散,最高值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厦门、同安,闽中的泉州沿海以及莆田与福州沿海地区,另外还零散分布在福建西部的龙岩、三明、南平等地级市;综合考虑各因子指数的台风灾害风险度最高值(即风险度>0·126)集中分布在福建省东部沿海的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和宁德沿海地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可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陈香
- 关键词:风险评估
- 台湾海峡地区横向构造及其对东南沿海地震的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台湾海峡两岸存在一系列断续分布、横贯台湾海峡的NW向断裂,研究表明为一系列具有走滑运动的横向构造,根据地壳运动、区域变形和断裂特征分为巴士断裂带、台中-晋江断裂带和宁德-三貂角断裂带。中部的台中-晋江断裂带是一条控制地壳运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断裂,断裂带以北的东南沿海北部和台湾北部地壳整体向东运动,与琉球俯冲带右行走滑运动方向基本相同,形成一致的变形取向;断裂带以南处于华南地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向运动挤压变形环境,地壳变形比北部强烈。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
- 沈金瑞许世远傅文杰
- 关键词:地震台湾海峡东南沿海
- 灾损度指数法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以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分析为例被引量:26
- 2007年
- 采用灾损度DLD和环境不稳定度EI两个要素,构建了灾害经济损失指数DELI(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灾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并应用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灾损度指数对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资料信息源多,计算方便,适用范围广;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反映福建台风灾情加重与灾害本身损失加大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与实际情况相符。
- 陈香沈金瑞陈静
- 关键词:台风灾害
- 福建0608^#超强台风“桑美”灾害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根据福建省气象台和宁德市气象台提供的超强台风"桑美"的风情、雨情、水情、潮情和灾情资料,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桑美"的致灾机制和灾情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的致灾因子强度超强,最大风力超过"卡特里娜"飓风,主要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致灾;灾情特重,主要以人员伤亡和船只沉毁、房屋损毁为主.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与台风致灾因子强且"三碰头"有关外,还与福建东北部多山、港湾地形潮水上涨巨大、山地性河流短促、人们防灾意识薄弱、防灾工程水平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有关.为此,提出若干减灾对策.
- 陈香
- 关键词:超强台风减灾对策
- 锚杆支护情况下弹性模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2008年
- 为了研究弹性模量对边坡安全系数和滑动面的影响,建立均质土坡数值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无锚和有锚),分别改变弹性模量,分析它与安全系数和滑动面的关系.结果表明:(1)无锚时,E_s对其安全系数的影响十分微小,并且各个滑动面的位置也基本重合.(2)有锚情况,当E_s小于锚杆弹性模量E_b时,E_s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小.当E_s等于E_b和10 E_b时,边坡的安全系数明显减小;继续增大E_s,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减小,且幅度也不断减小.
- 沈金瑞傅文杰
- 关键词:边坡强度折减滑动面弹性模量
- 湄洲岛海岸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湄洲岛海岸地貌的发育受海洋动力和断层活动双重控制。东部以海岸侵蚀为主,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壕沟等地貌,在岬角间,形成海滩堆积;西部以堆积为主,形成淤泥质海滩,海蚀作用相对比东部弱。东峤断裂控制了台地和丘陵的分布,断裂东盘抬升形成丘陵,西盘下降形成台地。受北西—南东走向的仙游—郊尾断层左行运动影响,湄洲岛北部向西移动,南部向东移动,使岛的轮廓呈"S"形态。福建沿海在距今0.7—0.6万年前发生海侵时,湄洲岛处于断块抬升环境,就岛的局地范围,处于低海面;在0.4—0.3万年前福建沿海海侵达到高峰时,湄洲岛的海侵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动型海侵,第二阶段为地动型海侵。
- 沈金瑞
- 关键词:海岸地貌
- 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诊断与评估——以福建省为例被引量:18
- 2007年
-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脆弱性的诊断思路。通过分析,建立了台风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了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以福建县域为单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呈上升趋势,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反映台风强度和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显著,建议应该制定区域综合减灾模式,逐步降低脆弱性,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 陈香
- 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价及减灾对策被引量:11
- 2008年
-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建立了包括农业水灾灾因、孕灾环境、农业承灾体和防灾水平等多要素的福建农业水灾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借助数字地图技术,采用福建省水灾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资料,编制了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和水灾年均灾次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东西分异明显,最高值集中分布在除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辖区以外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福建省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农业承灾体分布一致,还与福建省近35年水灾年均灾次分布相似;依据构建的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加大区域水灾风险研究,制定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大沿海地区防洪工程投入,定时清淤河道等对策,降低农业水灾脆弱性,为福建省农业水灾的防御和制定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陈香
- 关键词:减灾对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