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SSASIP0712)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马毅杰干方群王火焰董元华周健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
  • 1篇酸改性
  • 1篇土壤
  • 1篇迁移
  • 1篇微域
  • 1篇磷吸附
  • 1篇肥际
  • 1篇肥际微域
  • 1篇改性
  • 1篇凹凸棒
  • 1篇凹凸棒石
  • 1篇凹凸棒石黏土
  • 1篇包膜肥
  • 1篇不同土壤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余海英
  • 1篇刘云
  • 1篇周健民
  • 1篇董元华
  • 1篇李廷轩
  • 1篇王火焰
  • 1篇干方群
  • 1篇马毅杰
  • 1篇陈小琴
  • 1篇康欧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浓度酸改性对凹凸棒石黏土磷吸附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比较分析了不同浓度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性能,并初步探讨了酸改性影响凹凸棒石黏土磷吸附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3%~30%酸改性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凹凸棒石黏土的磷吸附性能,其中以3%酸改性效果最好,在1%投加量下,其对Ⅴ类(P0·4mgL-1)和劣Ⅴ类(P1·0mgL-1)水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15%,而原土对磷污染水体基本无吸附净化能力。不同浓度酸改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凹凸棒石黏土的pH,可由原土的8·6降至3·86~3·35;3%~30%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zeta电位呈折线形变化,其中以3%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zeta电位最高,可达到-28·1mV。结果表明,酸改性可以通过改变凹凸棒石黏土的表面电荷和吸附活性位点等来提高它的磷吸附净化性能,且最适酸改性浓度不超过3%。
干方群周健民王火焰马毅杰董元华刘云
关键词: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
不同土壤和供肥模式对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单施磷酸二氢铵(MAP)、磷酸二氢铵配施草酸(MAP+OA)和包膜磷酸二氢铵(包膜MAP)3种施肥模式下磷在潮土和水稻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短,磷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较水稻土短,配施草酸处理可增加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包膜MAP处理磷的迁移距离最短且释放量少。磷在施肥60 d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移进入土壤的磷60.2%~80.3%被吸附固定,15.4%~42.9%仍以有效态存在,配施草酸处理可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包膜MAP处理缓慢释放磷肥可能会增强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
康欧李廷轩陈小琴余海英
关键词:迁移包膜肥肥际微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