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DB-168)

作品数:15 被引量:236H指数:10
相关作者:黄志群何宗明万晓华余再鹏王民煌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杉木
  • 10篇人工林
  • 9篇土壤
  • 7篇杉木人工林
  • 4篇树种
  • 4篇微生物
  • 4篇物量
  • 4篇米老排
  • 4篇采伐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有机碳
  • 3篇剩余物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年龄序列
  • 3篇微生物生物量
  • 3篇采伐剩余物
  • 2篇氮循环
  • 2篇同位素
  • 2篇同位素组成

机构

  • 14篇福建师范大学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1篇福建省湿润亚...
  • 3篇教育部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国际竹藤网络...
  • 2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14篇黄志群
  • 12篇何宗明
  • 9篇万晓华
  • 8篇余再鹏
  • 7篇刘瑞强
  • 7篇王民煌
  • 6篇胡振宏
  • 2篇杨靖宇
  • 2篇林思祖
  • 2篇范少辉
  • 1篇杨玉盛
  • 1篇翁贤权
  • 1篇王夏怡
  • 1篇张红梅

传媒

  • 5篇林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福建林业科技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年龄序列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变化被引量:15
2015年
在福建南平地区,对8年、14年、21年、46年生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年、14年、21年、46年生杉木林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1.60、5.10、6.28、5.32 t/hm2。各年龄段杉木林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8年、14年、21年、46年生杉木林叶凋落量分别占到年总凋落物量的61.9%、54.13%、61.9%、44.2%,落枝,杂叶和落果在凋落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8年、14年、21年、46年生杉木林的落叶、落枝、杂叶、落果、碎屑等组分差异显著(P〈0.05)。各年龄段杉木林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8年、14年、21年、46年生杉木林凋落物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多峰型,均在3月、5月、8月、11月出现峰值;各年龄段杉木林的落叶、落枝、落果变化模式相同,均在3月、5月、8月、11月出现峰值,而凋落的杂叶和碎屑物变化模式不尽相同。
郜士垒何宗明黄志群林思祖刘桌明郑璐嘉
关键词:杉木凋落物年龄序列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对中国亚热带地区5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收获采伐剩余物和地被层、全树收获、仅收获树干和树皮、采伐剩余物加倍以及炼山)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5年后5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林全年和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湿度均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动态,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6月(3.09μmolCO2·m-2s-1,5种处理平均值),最低值则出现在2012年2月(0.69μmolCO2·m-2s-1);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土壤温度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55.8%~72.6%;5种处理样地之间土壤呼吸Q10值和年通量差异均不显著,处理样地的平均值分别为2.14和701.17gC·m-2;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0~10cm土层冷水、热水和2mol·L-1KCl溶液浸提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冷水和2mol·L-1KCl溶液浸提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与取样月份和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
胡振宏范少辉黄志群何宗明余再鹏王民煌翁贤权
关键词:土壤呼吸温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杉木连栽地营造的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被引量:4
2016年
在福建南平对2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2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对照)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米老排、杉木各器官相对生长模型W=a(D2H)b的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22年生米老排乔木层生物量为244.39 t·hm^(-2),比杉木(对照)高68.4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54.51%)>根(21.07%)>枝(11.45%)>皮(5.79%)>叶(3.44%)>枯枝(2.89%)>花果(0.85%),均大于杉木;米老排直径大于2 cm枝的生物量比例(41.31%)远大于杉木(2.43%),但<0.5 cm枝的生物量比例(19.02%)小于杉木(26.78%);米老排人工林根系生物量为51.50 t·hm^(-2),比杉木人工林高61.39%,其83.91%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40 cm深度的土层中;米老排细根(直径<0.2 cm)生物量在0~10 cm表层土壤中的比例(42.35%)高于杉木(33.00%),且在40 cm以下土层生物量的分配率也大于杉木。米老排较高的细根生物量可能是其生产力高于杉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红梅
关键词:米老排杉木生物量
杉木宿存叶片的分解及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和化学组成被引量:9
2015年
杉木枯死枝叶由于长期宿存于树冠,不易脱落,且生物量大,其分解和养分释放对杉木人工林营养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用比叶质量法估算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南平17年生杉木树冠层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分解程度,测定了碳氮含量、碳氮稳定性同位素及有机碳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杉木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呈现出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的趋势,树冠8~10 m处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26.02 mg·cm-2)显著大于刚死杉木叶片的比叶质量(23.12 mg·cm-2)和6~8 m处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15.39 mg·cm-2),而0~2、2~4和4~6 m这3层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无显著差异。刚死杉木叶的碳含量(50.67%)和氮含量(0.75%)显著低于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含量,而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含量和碳氮比均无显著差异。刚死杉木叶片的碳氮比(67.58)显著高于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比。当杉木宿存叶片的C/N为45.91±0.45时开始净氮释放。刚死杉木叶片和8~10 m高度处宿存叶片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高度宿存叶片,而其他高度宿存叶片的δ15N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高度杉木宿存叶片的δ13C无显著差异。杉木宿存叶片中多糖碳和乙缩醛碳首先被分解,而烷基碳、芳碳、酚碳和羧基碳的分解速度比多糖碳和乙缩醛碳的慢。
郜士垒何宗明黄志群林思祖刘桌明
关键词:碳结构核磁共振
植物标志物在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机制对于森林长期碳吸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难分解的生物大分子构成了土壤稳定性有机质库。稳定性土壤碳库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每一种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均有具体的天然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植物标志物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进展,概述了植物标志物在推断土壤有机质的植物来源以及有机质的分解程度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植物标志物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在定量估算土壤有机质周转时间上的应用。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土壤中植物标志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今后我国应用植物标志物开展土壤有机质研究提供参考。
万晓华黄志群
关键词:脂类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通过在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中设置互换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和对照处理来分析改变地上、地下碳输入对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改变地上、地下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在米老排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受碳源的限制。而在杉木林中,加入米老排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和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3种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磷脂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杉木林中,添加高质量的米老排凋落物后,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真菌群落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4%、24%、53%、25%、28%,革兰氏阴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杉木林中去除凋落物后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真菌群落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2%、29%、44%、25%、52%,真菌与细菌比值显著增加了21%。但是,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处理对两个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影响。米老排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格局不同,土壤养分有效性可能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凋落物和根系在不同树种人工林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贡献。
万晓华黄志群何宗明余再鹏王民煌刘瑞强郑璐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树种
阔叶和杉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比较被引量:44
2013年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19年生阔叶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探讨树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阔叶人工林0~40cm土层碳储量平均为99.41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33.1%;土壤氮储量为6.18Mg·hm-2,比杉木人工林增加22.6%.阔叶人工林林地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碳和氮储量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60、1.49和1.52倍,两个树种的枯落叶生物量、碳和氮储量均有显著差异.枯枝落叶层碳氮比值与土壤碳、氮储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阔叶人工林细根生物量(0~80cm)是杉木林的1.28倍,其中0~10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占48.2%;阔叶人工林细根碳、氮储量均高于杉木人工林.在0~10cm土层,细根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阔叶树种比杉木的土壤有机碳储存能力更大.
万晓华黄志群何宗明胡振宏杨靖宇余再鹏王民煌
关键词:杉木土壤碳土壤氮枯枝落叶层细根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被引量:18
2013年
根据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林场二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5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收获采伐剩余物和地被层、全树收获、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以及加倍采伐剩余物、炼山)下0—40 cm深度土壤全碳、全氮含量15a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林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样地5次取样年份(造林第3年、第6年、第9年、第12年和第15年)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样地,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在5次取样年份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全碳、全氮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杉木造林15a期间土壤全碳、全氮含量随年份显著变化(P<0.01),但处理措施以及处理措施与取样年份的交互作用对3个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杉木林15年生时,不同处理样地3个土层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0—40 cm土层平均值为88.71 Mg/hm2。表明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胡振宏何宗明范少辉黄志群万晓华杨靖宇余再鹏王民煌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土壤类型
林龄、叶龄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研究5个不同林龄(3,8,14,21,46年)、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3年生)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根据它们对氮循环等过程的指示作用来探索不同林龄、叶龄杉木人工林氮循环过程及氮饱和程度的差异,从而为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制定施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南平峡阳林场5块相互毗邻的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的林分内分别设置4个20 m×20 m的试验小区。分别采集不同林龄杉木活叶并根据"主干法"将采集的杉叶分为不同叶龄,然后在每个小区内采集0~10 cm深度土层的土样,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它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用碳氮元素分析仪测定叶片氮含量,叶片15N富集指数由叶片δ15N值减去相应的土壤δ15N得到。【结果】叶片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2.52‰~2.81‰,叶片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72%~13.5%,二者在不同林龄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并均呈现出幼林和老林较高、处于速生期的林分较低的趋势,且叶片δ15N值与叶片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不同叶龄叶片δ15N值间则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林龄叶片的15N富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幼林与老林叶片15N富集指数较接近于0的趋势;叶片δ13C的变化范围为-29.93‰^-27.88‰,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林龄不同叶龄叶片的δ13C则有显著差异,且有随着叶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结论】不同林龄叶片δ13C差异不显著但呈现幼年较低的趋势,可能是不同树高导致不同林龄杉木水分利用效率间的差异所致,而同一林龄不同叶龄杉木δ13C间的显著差异则可能是光合作用效率不同造成的。不同林龄在叶片δ15N、叶片氮含量、叶片15N富集指数间的显著差异均指示出处于速生期的林分氮饱和程度显著低于幼林和老林,这说明虽然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
郑璐嘉黄志群何宗明王夏怡刘桌明刘瑞强肖好燕
关键词:年龄序列杉木稳定同位素
亚热带杉木和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凋落物去除和交换的响应被引量:28
2014年
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设置去除凋落物、交换凋落物和对照3种处理,利用LI-8100对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为期14个月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去除和交换凋落物导致米老排人工林CO2年排放量显著减少29.8%和14.2%,杉木人工林则分别减少6.1%和增加37.8%。两种林分交换凋落物处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米老排凋落物相对于杉木凋落物具有更大的激发效应。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可以分别解释米老排人工林中去除、交换和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的68.9%、77.0%和69.6%,杉木人工林的53.0%、36.2%和63.8%。两种林分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主要微生物种群生物量显著相关。米老排人工林去除和交换凋落物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而杉木林中仅去除凋落物降低了Q10值。研究表明,土壤呼吸对凋落物输入方式改变的响应因树种而异,这种差异与凋落物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有关。
余再鹏万晓华胡振宏王民煌刘瑞强郑璐嘉何宗明黄志群
关键词:凋落物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树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