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163)

作品数:2 被引量:50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海凤王海学付晓飞吕延防孙永河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省胜利油田河北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有机质
  • 1篇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部
  • 1篇转换带
  • 1篇裂陷
  • 1篇裂陷盆地
  • 1篇苦海
  • 1篇环境变化

机构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山东省胜利油...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篇孙永河
  • 1篇吕延防
  • 1篇付晓飞
  • 1篇王海学
  • 1篇王海凤

传媒

  • 1篇盐湖研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裂陷盆地转换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机理被引量:50
2013年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王海学吕延防付晓飞孙永河王海凤李培海
关键词:裂陷盆地转换带
苦海沉积物有机质反映的过去840年来青藏高原东部环境变化
2022年
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敏感,研究青藏高原近千年来环境演化过程、规律与驱动机制对预测其未来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有重要参照意义。通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苦海沉积物总有机质相关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有机碳与总氮比值(TOC/TN)和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的研究重建了该区域过去840年来的环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苦海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湖泊内源水生植物。由于暖期(冷期)时黄河上游径流量较高(低),苦海水位随之升高(降低),湖泊水动力增强(减弱),浅水区沉水植物对研究岩芯中有机质的贡献率提高(降低),导致沉积物TOC、TN、TOC/TN升高,δ^(13)C_(org)值正(负)偏。人类活动导致的青藏高原近50年气候异常变暖可能是~1950 AD之后δ^(13)C_(org)反映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与重建的中国温度记录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苦海沉积物δ^(13)C_(org)记录与万象洞石笋δ18O记录和太阳总辐射强度记录变化特征的相似性说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为太阳辐射驱动下的季风降雨量变化。
覃罗吴旭东李江李祥忠方立东
关键词:有机质苦海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