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308)
- 作品数:15 被引量:210H指数:9
- 相关作者:唐茂林梅劲丁茂超毛以华胡斯旺更多>>
-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宁波市第六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活体荧光染色联合组织透明法在显示小鼠皮肤微血管构筑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结果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结论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毛以华丁茂超周鹏邹天乐唐茂林
- 关键词:冷冻切片小鼠
- 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4
- 2012年
- 目的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22.0±15.O)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mm。结论以骨问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问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欣王建红梅劲胡浩良王胜伟潘佳栋王杨剑章伟文
- 关键词: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 Choke vessels与穿支皮瓣的扩展被引量:16
- 2010年
-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的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987年,Taylor等[1]提出了"血管体(angiosomes)"理论,所谓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树形分布的所有解剖学区域(anatomical territory),包括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其深层的各种组织。血管体呈树形分支,其口径逐渐变细并与周围邻近血管体的类似血管形成血管网相连接,这种口径逐渐减小而互相吻合的血管网被称之为"choke vessels"。
- 毛以华唐茂林
- 关键词:VESSELS穿支皮瓣血管网浅筋膜深筋膜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3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cm×4cm~13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创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 潘佳栋王欣梅劲陈宏范学锴王胜伟胡浩良章伟文
- 关键词:显微外科
- 膝降动脉隐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游离膝降动脉隐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具尸体标本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测膝降动脉行程及穿支分布特点。从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临床应用膝内侧膝降动脉隐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7例。皮瓣切取面积5.0cm×6.0cm-11.0cm×14.0cm,血管蒂长5.4(4.0—7.0)cm。结果膝降动脉隐支恒定存在,68%起自膝降动脉,32%直接发自股动脉。其起始部位在股骨内上髁上方9.0(4.0-16.0)cm,起始处外径平均为1.5(1.1~1.7)mm。7例皮瓣全部存活,平均随访28个月,皮瓣质地接近手部皮肤,部分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8~12mm。结论膝降动脉隐支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较好办法。
- 李浩梅劲季卫平沈永辉丁茂超
- 关键词:膝降动脉穿支皮瓣
- 小腿后部穿支的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运用血管造影及其数字化模型探讨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8具新鲜成人整尸,采用改良的氧化铅配方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其中2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对小腿进行三维重建。(2)将小腿后部分为上、中、下3区,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影,观测各区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分支及其相互之间的吻合状况。结果:小腿后部共有外径≥0.5mm穿支(13±2.3)支,平均外径(0.8±0.2)mm,平均供血面积(38±9.0)cm2。上区的胭动脉穿支位置恒定且较粗大,向下与中区的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20)cm2;下区穿支较细,沿跟腱两侧呈链状分布,向上与中区的穿支吻合。结论:小腿后部为良好的穿支皮瓣供区,中区可切取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上区与下区可分别切取近端蒂与远端蒂穿支皮瓣。
- 唐茂林徐象党戴开宇周鹏杨新东
- 关键词:小腿穿支皮瓣显微外科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9例,其中手掌侧创面4例,虎口区创面1例,手指侧方创面1例,手背创面3例;缺损面积为3.0cm×4.5cm~5.0cm×10.0cm。其中4例与受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4例与指总动脉浅静脉吻合,1例与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5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瓣全部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12个月,原缺损部位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 关键词:显微外科穿支皮瓣创面
-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研究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15具新鲜成人尸体行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腓浅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临床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缺损面积为3.0cm×4.5cm~5.0cm×11.0cm。结果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cm。其穿支多出现于小腿前外侧上、中1/3区域,平均外径(0.7±0.2)m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1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伴行静脉1条。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是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又一选择。
- 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 关键词:穿支皮瓣显微外科手术
-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面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 陶友伦陈绍鹤徐世敏毛以华涂盈盈徐灵通胡斯旺梅劲唐茂林
- 关键词:皮动脉血管造影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 丁茂超毛以华陈世新邹天乐王建红唐茂林
- 关键词:穿支皮瓣颏下动脉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数字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