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97)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有威张秀莉杨华国赤桦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选编
  • 1篇三线建设
  • 1篇民生
  • 1篇民生问题
  • 1篇口述
  • 1篇口述史

机构

  • 2篇上海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2篇徐有威
  • 1篇张秀莉
  • 1篇杨华国

传媒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史林
  • 1篇冷战国际史研...

年份

  • 3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二)被引量:1
2014年
上海小三线系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它是上海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冷战背景下中共中央采取的重大应对举措之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965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海开始着手在安徽南部建设后方小三线,到1984年决定将后方小三线无偿移交给安徽省,1988年完成移交工作。上海小三线建设历经24年,先后在皖南的徽州、安庆和宣城三个专区和浙江临安等13个县(市)境内建成81个全民所有制独立单位。上海市对此基地先后共投资6.4亿元,拥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57000余人,职工家属16000余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1500人。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正在进行上海小三线建设研究。此次公布的口述史文章,即此次活动的部分成果。在采访和选编过程中,上海大学历史系霍亚平、崔海霞,李婷、吴静和顾雅俊等同学提供了协助。采访后期还得到上海大学历史系吴胡、张思宇、徐子鸣和黄婉清同学的帮助。本研究得到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3&ED097)以及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的资助。在此谨致谢意。
徐有威
“全国第二届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被引量:4
2014年
1964年至198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所谓“三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以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徐有威杨华国
关键词:三线建设
皖南上海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上海小三线分布于皖南和浙西数百公里的山区,从1965年兴建到1988年移交结束,前后历时24年,人数最多时达到7.2万余人。小三线作为上海的后方基地和经济"飞地",自成一个社会体系。如何保障数万人的日常生活,解决他们面临的婚姻、户口、医疗、教育等问题,是小三线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关涉到沪皖两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各项政策与协调。民生问题是研究小三线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政策时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张秀莉
关键词:民生问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