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9) 作品数:9 被引量:280 H指数:7 相关作者: 董树亭 张吉旺 刘鹏 崔海岩 靳立斌 更多>> 相关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3年 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农艺措施的优化组合,设置综合农艺管理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对夏玉米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施氮184.5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花前氮素积累量和0~3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0~3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即单一氮肥运筹下,氮效率不能持续提高,且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因增施氮肥而逐渐升高。综合农艺管理的再高产高效处理(Opt-2)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花前氮素积累量较低,收获后植株氮素积累总量高于农民习惯处理且低于超高产处理;玉米收获后,0~30cm、30~60cm和60~9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农民习惯处理,即通过优化的综合农艺管理,夏玉米氮效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内氮素积累趋势合理,玉米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较低。 靳立斌 崔海岩 李波 杨今胜 董树亭 赵斌 刘鹏 张吉旺关键词:夏玉米 氮效率 硝态氮 高产高效 追氮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6 2013年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济麦20号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kg·hm-2下,研究追氮时期(起身、拔节、孕穗、开花)和基追比例(1∶1、3∶7和3∶17)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起身和拔节期增加追氮比例可提高产量,孕穗和开花期增加追氮比例则使产量降低。在起身和拔节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含量随追氮比例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孕穗和开花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随追氮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各时期增加追氮比例均可提高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一定的基追比条件下,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高于起身期追氮处理,追氮时期自拔节期后移至孕穗和开花期时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强筋小麦济麦20号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3∶17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王晓英 贺明荣关键词:追氮时期 基追比 强筋小麦 “十连增”背景下的我国区域粮食生产状况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5 2015年 区域特别是主产区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山东省2002-2012年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近十年来全省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发现了山东省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揭示了"十连增"背后全省粮食生产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山东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兆华 褚庆全关键词:粮食生产 遮阴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2 2013年 以振杰2号(ZJ2)、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1)、穗期遮阴(S2)、全生育期遮阴(S3)3个遮阴处理,以自然光照条件为对照(CK),研究了遮阴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夏玉米籽粒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降低程度与遮阴时期有关,表现为S3>S1>S2,其中S1、S2和S3籽粒产量平均降低61.6%、25.3%和92.8%,说明花粒期遮阴较花前遮阴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影响更大,不同品种的变化趋势相同.夏玉米植株花前养分吸收量表现为钾>氮>磷,植株吸收总量表现为氮>钾>磷.遮阴后植株氮和磷积累量显著减少,由于遮阴后干物质较对照降低程度大于对氮、磷吸收的降低程度,各处理氮、磷相对含量有所升高;遮阴后各处理植株钾吸收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但S2处理的钾吸收降低程度大于干物质积累降低程度,钾相对含量降低,即花前遮阴对玉米钾吸收的影响大于氮和磷. 崔海岩 靳立斌 李波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关键词:遮阴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 养分吸收 磷 钾 基于ICP-AES技术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伤流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钾水平,研究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伤流量和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伤流液养分浓度。结果表明:伤流液的强度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开花前促进作用大,施钾180kg/hm2时吐丝期DH661和ZD958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4.30%和29.68%。施用钾肥后,促进了花前对钾、钙离子的吸收比例,降低了对锌、铜离子的吸收。开花后,根系伤流显著减少,同时离子浓度降低。施钾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DH661和ZD958分别在施钾180,240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李波 张吉旺 靳立斌 崔海岩 董树亭 刘鹏 赵斌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夏玉米 伤流液 离子浓度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45 2015年 2011—2013小麦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氮肥水平(180和240 kg N·hm-2)和3个种植密度(135、270和405万·hm-2),并将15N-尿素分别标记在20、60和100 cm土层处,研究种植密度-施氮互作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及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从135万·hm-2增加至405万·hm-2,小麦在20、60和10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分别增加1.86、2.28和2.51 kg·hm-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2.6%和12.6%,氮素利用效率降低5.4%;施氮量由240 kg N·hm-2降至180 kg N·hm-2,小麦在20、6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分别降低4.11和1.21 kg·hm-2,在10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增加1.02kg·hm-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降低13.5%,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4%和12.2%.施氮180 kg N·hm-2+种植密度为405万·hm-2处理与施氮240 kg N·hm-2+种植密度为270或405万·hm-2处理相比,其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深层土壤氮素的吸收量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4%和11.9%,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量及100~20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比例降低.在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吸收深层土壤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并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张娟 武同华 代兴龙 王西芝 李洪梅 蒋明洋 贺明荣关键词:小麦 种植密度 氮肥水平 硝态氮 粮食安全战略视野下我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7 2014年 区域粮食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分析近年来区域粮食生产量度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安全贡献度的概念,确定了其计算方法,并通过分析山东省1995—2012年粮食生产状况,验证了粮食安全贡献度作为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指标的直观性,证明了粮食安全贡献度是衡量区域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较为科学的量度指标。 王兆华 褚庆全关键词:粮食安全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6 2011年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N240~360 kg/hm2时,DH661和ZD958产量分别达12172~15080和12011~15360 kg/hm2;而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DH661分别为10.6%~23.1%和11.5%~13.6%,ZD958分别为24.1%~28.6%和9.5%~11.4%;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施N 240~360 kg/hm2,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可以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直接同化,促进子粒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 240~360 kg/hm2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 吕鹏 张吉旺 刘伟 杨今胜 苏凯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关键词:夏玉米 施氮量 氮素利用 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2014年 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后期发生倒伏均会造成减产,倒伏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倒伏程度。从倒伏时期来看,处理间减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浆始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减产幅度分别为37.29%、29.36%、10.80%和4.26%。从倒伏程度来看,总体表现为倒伏越严重减产幅度也越大。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是倒伏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开花期和灌浆始期平铺处理穗粒数分别比对照减少12.25%和10.04%,倾斜倒伏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4.92%和7.28%。灌浆始期倒伏对粒重的影响最大,灌浆中期和开花期次之,灌浆后期影响最小。除开花期外,同一倒伏时期内倒伏程度处理间千粒重差异不明显,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小麦后期倒伏产量减损评估中,可以将不同倒伏程度的小麦产量损失进行合并分析,倒伏时期可作为评价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依据。 黄迎光 郑以宏 袁永胜 井淑香 张宾关键词:小麦 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