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90104)
- 作品数:7 被引量:169H指数:6
- 相关作者:郑景云郝志新卞娟娟葛全胜刘洋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过去150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被引量:13
- 2012年
-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1834-1893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年,分别较1977-1996年平均推迟27天和提早17天。(2)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月-当年3月及当年1-3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月)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仲舒颖马翔张学珍
-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被引量:61
- 2013年
-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 卞娟娟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尹云鹤
- 类型变更的相邻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整合被引量:9
- 2012年
- 利用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因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资料连续性和均一性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订正相邻观测站日气温并将因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相邻站不连续日气温资料整合的方法。主要结论有:(1)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数据不连续既影响资料的均一性,也影响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在考虑或不考虑测站类型变更(仅1980年以后)时,对我国过去60年1月气温趋势变化的估计结果差别达6.0%。(2)虽然海拔差异明显影响相邻站气温,但城乡差别等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因素的作用极为显著;可导致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测站最大月气温差别超过0.50℃。(3)利用相邻测站的月气温差异进行各月的日气温订正可以消除海拔、台站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对观测资料的均一性影响;使订正后的序列能更好地反映出气候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而可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气候区划新方案、气候变化对区划影响及冷暖期环境格局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更均一的气候观测基础资料。
- 郑景云卞娟娟
- 关键词:气象观测站
- 1850~2001年新疆地区年均气温变化重建与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根据世界数据中心古气候数据库收录的新疆境内17条树轮宽度年表和艾比湖区胡杨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年表,以及古里雅和慕士塔格冰芯δ18O序列,以器测时期的逐年气温距平为校准序列;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FFT)分解序列的高、低频信号,采用高、低频信号分别回归再合成的方法,重建了1850~2001年新疆地区年均气温变化序列,并分析了其间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850年至20世纪20年代之前,新疆地区大多数时段的温度均低于20世纪平均值;20世纪则显著增暖,其中1901~2000年的增温趋势为0.85℃/100a,明显大于过去150年的总体增暖水平.2)温度变化存在显著的年代际波动,主要周期为50~60年和准15年;其中1870年代之前和1910年代前后气候寒冷;1940年代前后相对温暖;1970年代前后增暖停滞;1980年以后显著温暖.
- 刘洋郝志新郝志新
- 南昌1736年以来的降雪与冬季气温变化被引量:12
- 2011年
-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记录,重建了南昌1736年以来的初雪日期、降雪日数、降雪量及冬季气温变化序列。分析显示:1)1736~1910年的平均初雪日期比1951~2007年早20天,前一时期约58%的年份初雪日出现于12月,后一时期约51%的年份初雪日出现于1月;2)1736~1910年的冬季平均降雪日数比1951~2007年多4天;1951年以后降雪日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并在1997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3)1736~1910年的平均降雪量较1951~2007年多28.0mm;1860s和2000s分别为过去300年降雪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代,二者相差85.6mm;4)1736年以来南昌经历了1790s~1810s和1860s~1900s的寒冷期,1730s~1780s和1820s~1850s的偏冷期,1910s~1980s的偏暖期,以及1990s~2000s的温暖期;其中最寒冷年代(1860s)与最温暖年代(2000s)的冬季气温相差3.0℃。此外,南昌的冬季气温存在34年和45年的变化周期。
- 伍国凤郝志新郑景云
- 关键词:冬季气温
- 相邻气象站点日平均温度的整合分析
- 由于地面气象台站的布局原则改变及气象台站本身的沿革,全国756个基本站和基准站1951-2010年的逐日观测温度数据资料中,许多台站的数据出现了不连续,为了得到完整的逐日温度序列,本文通过195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
- 卞娟娟郑景云
- 关键词:日平均温度
- 文献传递
- 华中地区历史物候记录与1850-2008年的气温变化重建被引量:13
- 2015年
- 根据历史日记中的华中地区春季植物物候、清代档案中的湖南4地降雪日数记载和区内5个树轮宽度年表,以及植物物候期、雪日观测记录等代用资料;以器测的华中整个地区的逐年气温距平为校准序列,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结合逐一剔除法验证和方差匹配技术,重建了1850-2008年华中地区年均气温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自1850年以来,华中地区气温变化以年际至年代尺度波动为主要特征;但至1990年以后则迅速增暖,并超出了原有的年代际波动水平;而1920s中期至1940s中期的温暖尽管也持续了20年,但其温暖程度显著低于1990s-2000s。其间,最寒冷年代则分别出现在1860s、1890s及1950s,最寒冷的年份为1893年。2华中地区1850年以来的气温年代际波动周期为10~20年和准35年,其中1920s以前主要为12~14年,但自1940s开始则转为18~20年以及准35年。
- 郑景云刘洋葛全胜葛全胜
- 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被引量:66
- 2011年
- 根据47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9年日气温资料,对秦岭南北近60年温度带划分指标(包括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与积温、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秦岭南北气候增暖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51-1993年在年代波动中略有下降,而1993年之后则快速上升;但存在着季节和区域差异。在季节上,冷季(1月)平均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1951-1985年均在波动中略有上升,1985年之后出现微弱下降;而暖季(7月)温度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区域上,1993年之后,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及巴巫谷地的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分别较1993年之前增加了10天、10天、8天和5天,相应时段的积温分别增加了278℃、251℃、235℃和207℃;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秦岭以北气温与热量资源增加幅度要比秦岭以南稍大一些。
- 周旗卞娟娟郑景云
- 关键词:气温变化秦岭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