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954812300)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文明杨光忠朱嘉芷刘晋玮赵宏颖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Duke’s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确诊的47例大肠癌患者,对其进行Duke’s分期。并对经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记录VEGF-C与VEGFR-3的标记分数。结果47例不同Duke’s分期的大肠癌组织标本中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的标记分数分别为:B期1.38±1.15,C期2.77±1.69,D期3.94±2.36;VEGFR-3的标记分数分别为:B期1.06±1.00,C期2.00±1.58,D期3.44±2.33;均随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升高,B、C、D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B期62.5%,C期84.6%,D期94.4%,随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升高,B期与D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Duke’s分期的大肠癌组织标本对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B期62.5%,C期84.6%,D期88.9%,随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呈明显正相关,对肿瘤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和疾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位点。
- 高茹陈文明郝建宇关玉盘李雪夏成青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大肠癌淋巴管新生
- 血管新生因子与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不同临床阶段中的变化
- 2007年
-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不同临床阶段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的水平,分析血管新生因子与酶在病情演变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6例MM患者和14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骨髓穿刺。应用ABC-ELISA法测定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IL-6、VEGF、bFGF、MMP-2、MMP-9)的水平。结果新诊断MM患者与复发/难治MM患者的骨髓血管新生因子与酶水平无明显差异,均高于缓解患者与MGUS;MGUS患者除MMP-9低于缓解MM患者外,其余细胞因子与酶水平与缓解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水平与其病情正相关,测定血管新生因子与酶的浓度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的病情。
- 杨光忠陈文明刘晋玮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因子
-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细胞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活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但微小残留病的存在,使骨髓瘤易复发。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是近几年来治疗MM的热点之一。国外报道用凋亡的骨髓瘤细胞或分泌的异常单克隆Ig,即M蛋白脉冲DC,得到DC瘤苗,再回输体内,可以观察到骨髓瘤特异的抗瘤效应。本实验体外诱导培养DC,负载骨髓瘤细胞全抗原或分泌的M蛋白,探讨负载抗原的DC对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自体、异体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 丁岩松陈文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树突状细胞介导细胞活性T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培养
- 酞咪哌啶酮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血管新生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及酞咪哌啶酮对其抑制作用。方法 用MM细胞系 (IM9、XG1、U2 6 6和MOLP 5 )培养上清液培养HBMEC ,检测其对HBMEC的增殖、迁移作用。在纤维蛋白胶及基质胶 (matrigel)中观察此上清液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并研究酞咪哌啶酮对这些作用的抑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测定此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结果 MM培养上清液明显促进HBMEC的增殖及迁移。在纤维蛋白胶及基质胶 (matrigel)中 ,促进微血管的生长。这些作用均可被酞咪哌啶酮抑制。所有这些作用与MM细胞系产生的VEGF无相关性。结论 MM细胞系通过分泌VEGF或其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HBMEC的增殖、迁移及微血管形成 ;酞咪哌啶酮可抑制这些作用 。
- 陈文明朱嘉芷F MirshahiJ SoriaM MirshahiC Soria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酞咪哌啶酮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新生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1994年Vacca等首次研究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明显增加,与疾病进程及不良预后有关,提示血管新生在MM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测定新诊断MM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骨髓、血浆中血管新生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浓度,分析血管新生与MM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血管新生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 杨光忠陈文明刘晋玮赵宏颖
- 关键词:骨髓血管新生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微血管密度初诊血管新生因子不良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和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5年
- 陈文明张鹏翟玉华宿莉朱嘉芷
- 关键词: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多发性骨髓瘤血清MMP
-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复发和(或)难治及平台期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62例MM患者,其中复发和(或)难治组25例,平台期组37例。复发和(或)难治组治疗方案为:TD方案3个疗程后无效或进展者更换方案;有效者,继续使用TD方案,3个疗程后停用地塞米松,单独使用沙利度胺直到复发。平台期组的患者仅使用3个疗程的TD方案,再单独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结果25例复发和(或)难治的患者,前3个疗程TD方案的25例中20例总有效[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进步(MR)]率为80%,但无完全缓解(CR)或接近完全缓解(nCR)。有效者,经后3个疗程TD治疗后,1例获得nCR,而2例PR患者回到MR,无患者发展到NR或进展;对13例VGPR+PR+nCR患者,单独使用沙利度胺4~12个月(中位时间6.8个月)后复发。37例平台期的患者经上述方案治疗8~26个月(中位时间17.5个月)后复发。明显优于难治和(或)复发组的治疗效果(P〈0.001)。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是难治和(或)复发MM有效治疗方案,也可作为平台期患者的维持治疗。
- 李利红李燕郴刘爱军王晶吴垠陈文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1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3年
- 翟玉华陈文明宿莉张鹏徐世承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 维生素D_3对血管新生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陈文明朱嘉芷杨光忠丁岩松
- 关键词:维生素D3血管新生多发性骨髓瘤
- 大肠癌患者血管新生及嵌合体血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血管新生、嵌合体血管(MV)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2002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49例大肠癌患者的病变组织切片,用抗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用抗CEA单克隆抗体标记结肠癌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检测患者瘤组织“热点”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VD)、MV,并分析其与Dukes临床各期的关系。结果在不同Dukes分期的大肠癌组织标本中,MVD计数分别为B期43.98±21.46,C期59.54±26.95,D期70.80±19.04,表明大肠癌组织MVD随疾病分期的升高而增加,D期明显高于B期(P<0.01)。MV在B期占40.0%;C期占60.0%;D期占87.5%,表明MV随大肠癌的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经随访发现,随着大肠癌分期、MVD及MV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生存期短。表明MVD与大肠癌的预后相关。结论大肠癌MVD及MV与疾病的分期及预后有关,提示临床对高MVD及MV患者应积极治疗。大肠癌血管新生及MV的存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位点。
- 周卫真陈文明王世鑫夏长青赵红颖王建鑫
- 关键词:大肠癌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