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YS201044)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凌张建敏曹磊吕海涛严文华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面上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CD62E^+、CD31^+内皮微颗粒的释放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体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TNF-α所致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培养上清中CD62E+、CD31+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释放水平,并初步探讨内皮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内皮微颗粒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倒置光学显微镜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TNF-α作用于内皮细胞24h后细胞形态和核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上清中CD62E+EMPs、CD31+EMPs的释放水平;荧光探针DCFH-DA法检测内皮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情况.结果 TNF-α可致内皮细胞形态和细胞核改变;随着TNF-α刺激浓度的增加,其培养上清中CD62E+EMPs释放水平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上清中CD31+EMPs释放水平也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CD62E+ EMPs /CD31+EMPs比值明显增大(P〈0.01);随着TNF-α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升高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TNF-α致损内皮细胞的程度不同,随着TNF-α刺激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更明显,CD62E+EMPs和CD31+EMPs释放量也相应增加,尤以CD62E+EMPs增加为甚,推测CD62E+EMPs释放水平可用来预测内皮损伤程度;推测ROS途径可能参与了内皮微颗粒形成与释放的过程.
- 贾红亮孙凌张建敏黄洁丁粤粤钱为国曹磊陈烨吕海涛严文华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损伤内皮微颗粒活性氧
- 2010年某地区川崎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在我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结果共收治102例,男女比例1.91∶1,1~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全年发病,以2、4、6月多见,冬季发病率最低。典型川崎病65.69%。临床表现除发热外,最常见为结膜充血及口唇皲裂。急性期78.4%的患儿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者50.98%,血小板升高者91.18%。以人血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的规范治疗,均在两周内好转出院。结论苏州地区川崎病发病年龄、性别及季节分布、典型川崎病发病率与国内其他报道相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不完全川崎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丙球治疗效果佳。
- 张建敏徐涵吕海涛孙凌黄洁曹磊陈烨严文华
-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