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72)
- 作品数:65 被引量:274H指数:10
- 相关作者:邵宗鸿王化泉付蓉邢莉民李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
- 2012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恶性造血克隆逐渐扩增导致正常造血衰竭的髓系肿瘤性疾病,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细胞分化异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具有转化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高风险。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MDS的本质已被确认,其分型及诊断标准也经历了重大变革。随着维也纳诊断标准的出现和WHO分型的更新,
- 岳兰竹邵宗鸿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急性髓性白血病WHO分型骨髓病态造血细胞减少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被引量:9
- 2015年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损伤及造血微环境异常,以致造血骨髓被脂肪组织代替、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AA的病因学还没确定,但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数据表明其最可能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破坏。骨髓造血细胞少于25%或至少两系造血细胞显著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20×10^9/L]定义为重型AA(SAA)。SAA死因包括出血、感染、克隆演化性疾病等。
- 杨丽艳王化泉邵宗鸿
-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绝对计数骨髓造血细胞全血细胞减少
- 补体活化与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类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机械性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以及微循环血栓栓塞为特征的多脏器损伤性疾病,主要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HUS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诱导的HUS(STEC-HUS)和与补体调节蛋白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的不典型HUS (aHUS).TTP主要与ADAMTS-13功能缺失相关.
- 孟银苹付蓉
-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形成补体活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溶血尿毒综合征补体调节蛋白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有核红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的自噬水平。方法54例MDS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33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过程,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中GlycoA+有核红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GlycoA+有核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MPK、ULK1和mTO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GlycoA+有核红细胞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的表达。结果MDS患者有核红细胞中不易观察到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相对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LC3B表达(0.22±0.12)显著低于对照组(0.43±0.22,P〈0.001)及相对低危组(0.40±0.16,P=0.001)。相对高危组患者AMPK、ULK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MPK:0.26(0.60)对1.00(2.07),ULK1:0.27(3.31)对1.07(4.41),P值均〈0.017],mTOR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2(3.74)对1.26(1.38),P〈0.017]。相对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LC3B水平与HGB呈正相关(r=0.529,P=0.009)。相对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TOM20蛋白(9.42±4.42)表达升高。结论高危MDS患者有核红细胞自噬水平下降。
- 杨丽艳王化泉付蓉瞿文阮二宝王晓明王国锦吴玉红刘鸿宋嘉关晶邢莉民李丽娟江汇涓刘惠王一浩刘春燕张薇邵宗鸿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噬贫血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造血干/祖细胞( HSPC )突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 MDS伴有多种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缺陷,这导致MDS高度的异质性[2-3]。由于MDS的异质性,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型能够从整体上模拟MDS的表型。动物模型是模拟和研究人类疾病的有效工具和有用的临床前实验平台。因此,建立MDS小鼠模型对研究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等至关重要。
- 韩宇王化泉邵宗鸿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造血干祖细胞MDS分子缺陷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领域的疑惑与思考被引量:4
- 2013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国内外血液学家备加关注的“热点病”。近几十年来,人们对MDS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仍存有许多争议及疑惑。现就此类疑惑加以分析,并提出笔者的理解与思考。
- 邵宗鸿岳兰竹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学MDS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CD38-CD123+细胞内STAT5磷酸化水平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CD38-CD123+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5(STAT5)磷酸化(P-STAT5)水平,初步探讨MDS患者骨髓原代细胞胞内与增殖有关的STAT5存在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6例MDS患者及14名正常对照者原代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给予10U/m1EPO刺激前后CD34+CD38CD123+和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以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结果未加入EPO刺激的高、低危组患者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分别为173.05±102.78和113.71±67.22,明显高于CD34+CD38-CD123-细胞(68.99±50.42和58.84±27.51,P值分别〈0.01和〈0.05)和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63.06±21.06,P值分别〈0.01和〈0.05),M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刺激的高、低危组患者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分别为239.45-.I-152.05和144.04±58.11,明显高于CD34+CD38-CD123-细胞(64.21±23.43和68.41±25.10,P值均〈0.01)和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75.21±27.02,P〈0.01),M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刺激后,高、低危组患者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的中位增高值分别为28.86和21.80,明显高于CD34+CD38-CD123-细胞(5.50和7.42,P值分别〈0.01和〈0.05)和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6.39,P值分别〈0.01和〈0.05);EPO刺激前后M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的增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刺激前后CD34+CD38-CD123+细胞P—STAT5表达水平及刺激后增高水平在高、低危组患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DS患者
- 刘炳楠付蓉王化泉李丽娟岳兰竹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邢莉民关晶王珺邵宗鸿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增殖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疾病.PNH患者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糖苷-A(PIG-A)基因突变,引起糖肌醇磷脂(GPI)锚合成障碍,从而导致通过锚而连接在细胞表面的膜蛋白缺失,继而引起细胞一系列功能变化.临床上常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骨髓衰竭、血栓形成以及平滑肌功能障碍等.1999年,Araten等[1]发现多数健康人外周血中也存在少量CD55-及CD59-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并且可检测出PIG-A基因突变,但是这些人并未进展为典型PNH.2005年研究发现健康人与PNH患者PIG-A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阶段不同,健康人的PIG-A突变发生在较晚期的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细胞,而PNH患者的突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HSC)水平,随着PIG-A突变的HSC扩增和分化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2].但据此仍无法完全阐明PNH病理机制的全过程,且体内外研究也已证实除PIG-A基因突变外尚存在其他因素可导致PNH克隆获得增殖[3].
- 张媛媛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增殖机制多能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集落形成细胞磷脂酰肌醇
- 自身免疫性疾病短端粒T淋巴细胞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 2014年
-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亢进,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受损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机制复杂、治疗敏感但难治愈、预后差、病程长等特点。端粒(telomere)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近年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T淋巴细胞端粒的缩短,现就该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江勃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T淋巴细胞细胞形成端粒功能亢进细胞破坏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及治疗策略被引量:4
- 2018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骨髓衰竭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是MDS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占总MDS患者的比例约为37%~67%,并且是MD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展高风险和总体生存期短相关,并且限制去甲基化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药物的使用。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巨核细胞分化受阻、凋亡亢进和血小板破坏增多等多方面因素。目前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血小板输注。新型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和艾曲泊帕在治疗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减少出血事件和血小板输注量,并且与免疫调节剂和去甲基化药物联用可增加临床获益。多项临床试验正在研究新型TPO受体激动剂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指导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 王化泉刘家希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