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2281)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5
相关作者:向安强张文绪刘桂娥杨式挺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栽培
  • 4篇栽培稻
  • 4篇古栽培稻
  • 3篇考古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杏花
  • 2篇遗址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考古学
  • 2篇考古资料
  • 2篇古学
  • 1篇稻作
  • 1篇稻作农业
  • 1篇遗物
  • 1篇生长习性
  • 1篇史前
  • 1篇农业
  • 1篇农业起源

机构

  • 7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广东省文物考...
  • 1篇广东省博物馆

作者

  • 7篇向安强
  • 4篇张文绪
  • 1篇刘桂娥
  • 1篇杨式挺

传媒

  • 3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石峡遗址25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定,石峡古稻为一正向籼、粳两亚种分化的栽培稻种群。
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杨式挺肖东方
关键词:古栽培稻
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旧屋后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稃壳印痕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姚锦鸿
关键词:考古学
史前“南稻北粟”交错地带及其成因浅析被引量:15
2005年
刘桂娥向安强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自然群落景观特征生长习性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向安强
关键词:稻作农业考古学农业起源考古资料农业文化仙人洞
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
2009年
水稻稃壳双峰乳突,纵列横行排列有序,是鉴别籼、粳亚种的主要性状之一;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肖东方
关键词:古栽培稻
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肖东方
关键词:古栽培稻
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5
2006年
向安强姚锦鸿
关键词:古栽培稻杏花文化遗物科学基金项目古遗址新石器时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