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20526)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1
相关作者:黄勇汪东川王倩倩陈文刚王凤友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城建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普光气田
  • 1篇气田
  • 1篇开发区
  • 1篇斑块

机构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天津市农业技...

作者

  • 2篇汪东川
  • 2篇黄勇
  • 1篇郭丽丽
  • 1篇张贞
  • 1篇高金权
  • 1篇蔡体久
  • 1篇王凤友
  • 1篇陈文刚
  • 1篇王倩倩
  • 1篇张利辉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普光气田开发区土地利用/覆盖扰动监测
2014年
气田开发施工工程常常对植被造成破坏,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产生水土流失,因而加剧了项目区土壤侵蚀强度.以普光气田开发区为研究区,在3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图层叠加、缓冲区分析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提取,对气田开发区的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气田开发工程过程中会对植被和周围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工程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上,其中气田开发区建设以占用耕地为主.但由于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措施,没有引发明显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故工程中采取的措施有效,后期植被恢复较好.
汪东川黄勇张利辉
环渤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轨迹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对变化轨迹的目标、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变化轨迹斑块的意义,通过轨迹斑块将复杂的时空动态现象用二维图谱表示出来。同时,基于变化轨迹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占所有发生变化面积91.25%的30种主要的变化轨迹,生成变化轨迹空间分布图谱,并结合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属于人类干扰最为剧烈的地类,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流失上;(2)"耕地"向"人工表面"的转换是研究区最大的变化类型,其中2005-2010年变化面积远大于2000-2005年,占用耕地进行开发建设现象更加严重;(3)"海域"向"人工表面"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间,主要由人工围填海造成;(4)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其转入、转出比例均较大,证明湿地内部变化剧烈,湿地的破坏和人工湿地的补充同时进行;(5)研究区内主要变化轨迹类型大都来源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人类干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景观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时空动态刻画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在土地合理利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黄勇王凤友蔡体久汪东川王倩倩陈文刚
关键词:时间序列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
2013年
在分析天津市武清区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间武清区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04—2009年间处于强烈开发阶段,同时两系统在整个发展周期中均处于协调发展中的"拮抗阶段",属于生态损益性模式;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灵敏度检验对该区生态损益程度进行量化,结果显示:以耕地、林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价值变化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损益贡献最大.
张贞高金权郭丽丽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