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S030702)

作品数:7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新军陆化杰刘必林陈峰马金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柔鱼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性成熟
  • 1篇遥感
  • 1篇鱼资源
  • 1篇渔情预报
  • 1篇渔业
  • 1篇渔业生物
  • 1篇渔业生物学
  • 1篇柔鱼资源
  • 1篇生长率
  • 1篇水质
  • 1篇年龄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资源评估
  • 1篇鲐鱼
  • 1篇西南大西洋
  • 1篇夏季

机构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7篇陈新军
  • 5篇刘必林
  • 5篇陆化杰
  • 3篇陈峰
  • 2篇钱卫国
  • 2篇曹杰
  • 2篇雷林
  • 2篇高峰
  • 2篇马金
  • 1篇李建华
  • 1篇李纲
  • 1篇田思泉
  • 1篇方舟
  • 1篇毛志华
  • 1篇官文江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年间比较被引量:11
2012年
将2007年2—5月、2008年3—5月、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比较其不同年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渔获物雌雄比为1.14—1.50:1;3a雌性个体的胴长(体重)分别为188—346mm(110—856g)、200—364mm(145—950g)、124—276mm(72—425g),雄性个体的胴长(体重)为178—298mm(102—703g)、193—314mm(145—680g)、104—335mm(70—374g)。2010年渔获个体明显比2007和2008年小。各年间及雌、雄个体间的体重与胴长关系均存在差异(P<0.001),渔获物中年间性成熟组成差异明显,此外各年3月份渔获个体也存在显著差异。雌、雄个体的胴长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3—1.07 mm/d、0.47—0.68 mm/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24—0.41%d-1、0.23—0.33%d-1;雌、雄个体的体重平均生长率在1.70—5.25 g/d、1.64—4.59 g/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92—1.37%d-1、0.86—1.40%d-1。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指数生长曲线,但生长指数年间差异明显。综合分析认为:2007年渔获物基本上为南巴塔哥尼亚种群;2008年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为主,但也有少量较小个体的夏季产卵种群;2010年则以夏季产卵种群为主,并有少量的南巴塔哥尼亚种群。
方舟陆化杰陈新军刘必林钱卫国
关键词: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特性性成熟生长率
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模型构建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1998-2004年8~10月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数据,结合对柔鱼渔场与各水层水温的分析,以作业次数为基础建立各水层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采用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对1998—2004年8~10月的HSI值与实际作业次数、产量和单船日产量(CPUE)作比较。结果表明,8~10月,HSI>0.6时,A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83.4%和80.9%,CPUE均2.1t/d以上;G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73.5%和69.6%,CPUE均2.3t/d以上。2种模型比较认为,AMM模型稍优于GMM模型。同时,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水温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中心渔场和潜在渔场。
陈新军陈峰高峰雷林
关键词:柔鱼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mm/d,雄性为(0.952±0.213)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传统作业渔场中大多数渔获属冬春生群,7—10月各月优势日龄组呈现出随月变化一致的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柔鱼轮纹为日周期的结论。推测认为,柔鱼孵化后,从产卵场洄游至索饵场需要4~6个月的时间。
陈新军马金刘必林陆化杰曹杰
关键词:柔鱼年龄
基于贝叶斯Schaefer模型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被引量:33
2011年
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分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随机分布3种方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研究认为,在均匀分布的基准方案下,参数r、K和q的后验概率分布与先验概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年渔获量和CPUE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正态分布和随机分布2种方案下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较接近,但小于基准方案。研究认为,3种方案下,1996—2004年捕捞死亡率都远低于限制参考点F0.1,1996—2004年渔获量也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这表明目前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处于良好状况,没有遭受过度捕捞。决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收获率情况下,基准方案得到的2019年资源量和渔获量均大于其它2种方案,但是资源崩溃的概率最大。保守的管理策略应将收获率控制在0.3左右,持续渔获量在13万t左右。
陈新军曹杰刘必林陆化杰田思泉马金
关键词:柔鱼资源评估管理策略
夏秋季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李建华陈新军刘必林陆化杰
关键词:柔鱼渔业生物学
北太平洋中东部2个海区柔鱼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9%,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35~43 cm,Ⅲ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为45~49 cm;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为Ⅰ、Ⅱ期,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和25~27 cm。东经海域雌性个体性成熟以Ⅰ、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9~35 cm和35~43 cm。西经海域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分析认为,调查海域渔获均为秋生群,东经海域主要以大型群为主体,存在少量的小型群;而西经海域小型群和大型群并重。研究亮点:分析比较了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西经和东经海域的柔鱼生物学。东经海域以大型群为主体,存在少量的小型群;西经海域小型群和大型群并重。渔获个体均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西经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
陈峰陈新军陆化杰刘必林钱卫国
关键词:柔鱼生物学
基于遥感水质的夏季东海鲐鱼渔情预报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根据2007~2009年7~9月渔汛期间我国鲐鱼灯光围网在东海的生产数据,利用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等遥感水质数据,分别将作业网次比例和单网次产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数(AM)和几何平均数(GM)分别建立基于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0.01),在HSI大于0.5的海域,2007~2009年7~9月平均作业网次比例在65%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19.82 t/net。研究认为,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10年7~9月生产数据及遥感水质数据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87%以上的作业网次和产量分布在HSI高于0.5的海域,CPUE为14~17 t/net,且较稳定,波动较小。研究认为,基于遥感水质数据的AM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东海鲐鱼渔场。
陈峰雷林毛志华陈新军李纲高峰官文江
关键词:鲐鱼海洋遥感水质渔情预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