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959)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高珉之王瑞翀王玉燕王明秋赵博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三聚氰胺
  • 3篇氰胺
  • 2篇肾损
  • 2篇肾损伤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毒理学评价
  • 1篇三聚氰酸
  • 1篇氰酸
  • 1篇小鼠
  • 1篇安全性
  • 1篇安全性毒理学...

机构

  • 2篇黑龙江省疾病...

作者

  • 2篇柴玮杰
  • 2篇赵博
  • 2篇王明秋
  • 2篇王玉燕
  • 2篇王瑞翀
  • 2篇高珉之

传媒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毒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三聚氰胺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对三聚氰胺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及喂养试验确定三聚氰胺在体内各器官分布、三聚氰胺毒作用剂量范围,是否有遗传毒性及毒作用靶器官。结果经口给予小鼠三聚氰胺,其雄性、雌性LD50均为5840mg/(kg.bw);Ames试验结果阴性;1/2、1/4、1/8LD50剂量系列遗传毒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阴性;大鼠喂饲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500、250、125mg/kg)28d后表现多尿、少动、体重下降,血清肌酐、尿素氮增高,肾脏外观明显改变,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管中存在大量晶体,肾小管上皮受损。肾脏内的晶体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结论三聚氰胺雄性、雌性LD50为5840mg/(kg.bw),无遗传毒性,三聚氰胺雄性LOAEL为12.5mg/(kg.bw),雌性25mg/(kg.bw),毒作用靶器官为肾脏。
柴玮杰王明秋赵博王瑞翀高珉之王玉燕
关键词:三聚氰胺小鼠安全性
三聚氰胺致大鼠肾损伤及恢复期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致大鼠肾损伤后停止染毒,肾损伤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将40只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聚氰胺染毒组(25 mg/kg)和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饲料掺入法进行染毒,连续染毒4周。分别于染毒4周末和恢复2、6、12周末,测定血清测定尿素氮、肌酐含量,并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4周及恢复2、6周时染毒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12周时染毒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无显著改变。肉眼观察可见,染毒组大鼠肾脏体积增大,外观呈特征性土黄色沙石样;肾组织少见毛细血管网,弥漫性分布的点片状结晶体阴影;肾小管、肾盂中存在大量结晶体,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恢复12周后,肾脏呈暗红色,表面凸凹不平;肾组织再生修复。结论三聚氰胺染毒可对大鼠肾组织造成损伤;停止染毒后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损伤的肾组织能够自然修复再生,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柴玮杰王明秋王瑞翀赵博高珉之王玉燕
关键词:三聚氰胺肾损伤
三聚氰胺形成肾结晶体机制与肾损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致大鼠肾损伤机制。方法将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聚氰胺染毒组和对照组,经口染毒后分别于染毒不同时间取肾脏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血清生化学检查;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机、X射线衍射(XRD)法对肾脏中形成的结晶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体外结晶体反应放热测定,分析结晶体与肾小管损伤的关系。结果 大鼠染毒一定时间后,血清肌酐(CRE)、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增高;肾脏外观异常改变;肾脏厚切片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弥漫性分布的泥沙样阴影;组织病理检查肾小管中可见大量晶体、肾小管上皮继发性损伤;液相色谱-质谱分析证实肾脏中含有三聚氰胺147.3μg/g,三聚氰酸122.6μg/g;XRD法确认肾脏中的结晶体为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结合晶体。体外晶体结晶过程生成75 kJ/mol的热量。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经口给大鼠染毒三聚氰胺后可在肾小管中产生结晶体;由于肾小管中的大量结晶体的挤压造成肾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结晶体堵塞肾小管致重吸收功能障碍;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结晶过程生成热致小管上皮变性。3者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肾损伤的原因。
王玉燕柴玮杰王明秋王瑞翀高珉之赵博
关键词: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肾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