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Z4221)

作品数:15 被引量:220H指数:7
相关作者:林启美妥德宝郑大玮文倩潘学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干旱
  • 9篇半干旱
  • 6篇集雨
  • 5篇土壤
  • 5篇黄土高原
  • 5篇集雨补灌
  • 5篇补灌
  • 4篇玉米
  • 4篇旱地
  • 4篇旱作
  • 4篇干旱地区
  • 4篇半干旱地区
  • 3篇农牧
  • 3篇农牧交错带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物量
  • 3篇交错带
  • 3篇旱区
  • 3篇干旱区

机构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7篇内蒙古农业科...
  • 6篇学研究院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林启美
  • 5篇妥德宝
  • 4篇郑大玮
  • 4篇潘学标
  • 4篇文倩
  • 3篇赵小蓉
  • 3篇李贵桐
  • 2篇陈焕伟
  • 2篇马治国
  • 2篇段玉
  • 2篇苏艳华
  • 2篇李兴
  • 1篇张书美
  • 1篇孙惠民
  • 1篇潘志华
  • 1篇张屏
  • 1篇龙步菊
  • 1篇李培培
  • 1篇王勇
  • 1篇刘亚玲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05年中...
  • 1篇内蒙古农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土壤温度的变异特征被引量:47
2010年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造成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但通过覆膜坐水技术能够起到抗旱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肥效等作用。以哲单7号玉米Zea maysL为供试品种,在设置对比试验小区(覆膜与不覆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覆膜玉米土壤温度变异特征,描述了覆膜后增温、提墒、增产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与不覆膜处理相比,增温最明显的时期出现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且10cm和20cm处的温差表现为最大,可增温2.5℃左右,而后期增温减慢,播种后覆膜增温为玉米发芽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出苗率,为作物节水增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李兴程满金勾芒芒宋跃兴
关键词:覆膜玉米
准格尔旗黄土高原集雨补灌区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分析
2005年
以内单402,内单302,四单19号,哲单7号四种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内蒙古准格尔旗进行玉米灌浆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吐丝后相同时间,四单19号和哲单7号的籽粒含水量较内单302和内单402高,百粒干重较低,而灌浆高峰出现明显偏早。根据这些规律,可选栽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玉米品种。
苏艳华潘学标段玉张屏
关键词:玉米品种灌浆速率集雨补灌黄土高原干重籽粒含水量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属性被引量:6
2014年
团聚体是土壤基本结构单元,是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基础,研究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团聚体的生物学属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肥力本质,以及不同土壤肥力差异的根本原因。采集半干旱地区林地、旱地、灌溉耕地和草地4种土壤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用干筛法获得6级团聚体,测定微生物量碳(MBC)、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基础呼吸速率(BR)和基质诱导呼吸量(SIR)等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ATP浓度在7.79—9.26μmol ATP/g Cmic,灌溉耕地最高、林地最低;微生物代谢熵(q CO2)和SIR分别为0.35—0.69μL CO2g-1Cmicd-1和88.7—132.2μg CO2g-1d-1,灌溉耕地最高、旱地最低。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ATP浓度在6.54—9.32μmol/g Cmic之间,平均值为8.22μmol/g Cmic;q CO2和SIR分别为0.29—0.71μL/g Cmic和64—120μg CO2/g土,大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高于小团聚体,可能暗示不同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及生理状态存在差异。土壤ATP含量、SIR和q CO2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性(r=0.929、0.865、0.885,P<0.01),SIR和BR之间也有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828、P<0.01),说明尽管各级团聚体微生物学属性的绝对值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相互关系并未随团聚体大小而变化。
文倩李培培林启美李青松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ATP微生物量碳
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古准格尔旗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集雨补灌是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的唯一途径.目前该区很多地方雨水收集利用缺乏整体研究,工程规划和生产布局有一定盲目性.本文在分析准格尔...
程满金马兰忠郑大玮张建新
关键词: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
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庭院集雨量估算及优化利用分析
2006年
试验区处于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雨水是黄土丘陵区惟一水源,集雨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典型庭院为个例,计算出多年平均集雨量为240.7 m3;人均生活用水量在高、中、低三种水平(分别为30,20和10 L/d)下,基本年需水量分别为33,22和11 m3;庭院养殖业每年需水量在高、中、低三种水平下分别为38.04,31.66和25.73 m3;庭院种植业的每年最大用水量(干旱年)和平均用水量(平水年)分别为18.1和10.1 m3。根据基本限制因素—生存周期和经济效益,确定用水优先序为:人的生活用水—养殖业用水—种植业用水;并且在3个子系统内部,又进一步细化了用水的优先序。估算庭院集雨量和优化配置使用有限的雨水资源,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马治国郑大玮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7
2005年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mg·kg-1和0.12~0.35g·kg-1,灌溉耕地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二者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皆高于小团聚体(<2mm);土壤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在小团聚体中较高。有机磷分组研究显示,大团聚体的中等稳定性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高,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则在>2mm或<0.5mm团聚体中较高。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可能是磷转化的库,小团聚体是土壤磷供给的源。微生物量磷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都显著相关。
文倩赵小蓉张书美妥德宝李贵桐陈焕伟林启美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半干旱地区土壤磷土壤速效磷退化草地
旱作地区以丘陵为单元点面结合的雨水集蓄利用模式
妥德宝林启美
文献传递
内蒙古准格尔旗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1959-2001年逐日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分别比60年代升高约1.4℃和0.9℃,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向,但年际间变幅减小,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到作物的成熟性和产量。本文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异规律进行分析,为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苏艳华潘学标
旱作地区以丘陵为单元点面结合的雨水集蓄利用模式被引量:4
2004年
1雨水集蓄利用的历史 人类集蓄利用雨水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玛雅文化时代,在现今的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中东等地区,古人类通过修建梯田、渠道、塘坝、涵管、集流槽、水窖等,将雨水收集并储蓄起来,用于灌溉和日常生活,使得在降水量非常低的干旱荒漠地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一些古老的集水工程设施如分布在中东和我国新疆的“坎儿井”等,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妥德宝林启美
关键词:雨水集蓄利用旱作地区丘陵干旱荒漠地区玛雅文化
北方半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与灌溉制度研究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该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年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平衡,造成降雨与作物需水期的严重错位,修建集雨蓄水工程进行集雨补灌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采用工程集雨、...
程满金马兰忠冯婷勾芒芒李兴
关键词:半干旱区灌溉制度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