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83)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83)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孙涛李欣李毅贾立伟高广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细胞
  • 4篇结肠
  • 4篇结肠炎
  • 4篇间充质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细胞移植
  • 2篇疗效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1篇胆酸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熊去氧胆酸
  • 1篇炎症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孙涛
  • 4篇李欣
  • 3篇李毅
  • 3篇贾立伟
  • 2篇高广周
  • 1篇朱奇
  • 1篇齐文杰
  • 1篇朱文娅
  • 1篇杨晓斌
  • 1篇李建国
  • 1篇康静波
  • 1篇孙辉

传媒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方式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疗效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对比心脏注射和鼠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的疗效,并分析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体外扩增培养雄性SD大鼠的BMSCs,用5%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乙醇灌肠建立UC大鼠模型,并建立正常对照组D。造模后24 h,A组由心脏注射BMSCs悬液0.5 ml(含1×106个干细胞),B组由鼠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0.5 ml(含1×106个干细胞),C组由鼠尾静脉注射0.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计算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移植后7 d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及人性别确定区Y蛋白(human sex-determining region Y protein,SRY蛋白)、自杀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5,Lgr5)的表达。结果 A组较B、C组DAI评分低(F=90.603,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均检测到SRY蛋白,A组优于B组;C组Fas表达高于D组(t=9.494,P<0.05),A、B组Fas表达较C组下调,且A组低于B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P<0.05);A、B组LGR-5较C组表达明显增加,且A组较B组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P<0.05)。结论心脏注射BMSCs对UC的疗效优于鼠尾静脉注射;BMSCs可通过减轻肠道细胞凋亡、促进肠道干细胞再生起到对UC的治疗作用。
孙辉李毅孙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溃疡性结肠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口服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效果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对高出血风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和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行PCI术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5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高出血风险患者,分为雷贝拉唑组(10 mg口服,1次/d)、泮托拉唑组(40 mg口服,1次/d)及对照组,比较3组术后30 d内消化道出血率及MACE发生率。结果 3组基线特征及入院后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CI术后30 d消化道出血率(13例,6.3%)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3例,1.8%)及泮托拉唑组(4例,2.1%)(P=0.028),雷贝拉唑组与泮托拉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3组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结论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可以减少高出血风险PCI术后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短期内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贾立伟李欣孙涛
关键词:雷贝拉唑泮托拉唑消化道出血PCI术后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和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i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胰岛样细胞等多胚层的细胞分化,此外还具有低免疫源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因而在细胞治疗学和组织工程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回输体内后,
高广周孙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疗效影响因素
CDX2基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杯状细胞分化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尾型同源盒2(CDX2)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过表达后粘蛋白2(MUC2)的表达情况,探寻利用基因修饰使UC-MSC大量表达MUC2的实验方法,了解诱导UC-MSC向内胚层分化对UC-MSC大量表达MUC2的必要性,为研究诱导UC-MSC向杯状细胞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分为5个组,分别为单转组(CDX2转染UC-MSC)、单诱组(仅诱导UC-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诱转组(诱导UC-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后,再将CDX2转染诱导后细胞)、空转组(不进行任何诱导但转染空质粒)和对照组(UC-MSC不做任何处理);为排除转染试剂本身的影响,单诱组在诱导分化后仍须转染试剂处理,但不加质粒;各组最后检测CDX2、MUC2的mRNA表达情况;内胚层细胞诱导利用重组人Activin A、重组人Wnt3a实现。结果:单转组、诱转组和空转组细胞在转染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能看到绿色荧光;单诱组和诱转组经诱导培养5 d后,内胚层标志物GATA4的表达增加27倍,Sox17的表达增加54倍。对5组细胞行RT-PCR检测MUC2与CDX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单转组CDX2升高113倍,MUC2升高30倍;诱转组CDX2升高196倍,MUC2升高98倍;空转组、单诱组中CDX2与MUC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在UC-MSC中过表达CDX2能够增加杯状细胞标志物MUC2的表达,而事先诱导UC-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能进一步增加MUC2的表达。利用CDX2的过表达有使UC-MSC向杯状细胞分化的可能性,而Activin A、Wnt3a的诱导处理能促进其分化能力。
李毅李欣孙涛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胚层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风险因素与预防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结直肠癌(CRC)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并发症之一,是UC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风险因素包括诊断时年龄、病程、炎症的程度及范围、CRC家族史、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合并,及吸烟、假性息肉、结肠持续炎症、结肠狭窄等。更多学者认为UC的癌变与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密切相关,尤其是炎症的氧化应激、基因突变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预防上推荐结肠镜监测以减少CRC风险和UC的死亡率,新技术如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均可能提高靶向活检效率。抗炎治疗是化学预防UC-CRC的主要方向,生物治疗、中医中药等对UC-CRC预防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孙涛贾立伟李欣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
复方红豆杉联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复方红豆杉胶囊(Fufanghongdoushan capsule)联合体部伽玛刀(γ-ray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γ-SBRT)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海军总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收治的48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5例,采用体部伽玛刀治疗,PTV覆盖95%以上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等剂量曲线为50%~60%,单次周边剂量3.0~4.5 Gy,治疗10~11次,同时给予复方红豆杉胶囊0.6g,3次/d,21 d为1个周期,治疗后继续口服5个周期,共6个周期。对照组23例,单纯行体部伽玛刀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6%和18.5%;研究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率为63.6%。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0个月和6个月。2组不良反应相似,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6%和68.2%,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8.3%和63.6%。结论:复方红豆杉胶囊配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且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良好。
朱奇康静波李建国齐文杰孙涛
关键词:复方红豆杉胶囊体部伽玛刀胰腺癌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3年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和(或)胆汁等反流相关,以烧心为典型临床表现。过去,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流发生机制,而对其他机制研究较少。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分子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等各方面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及表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反流发生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形成机制、食管黏膜损伤机制三方面。
李毅孙涛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胃动力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结肠炎模型的药效作用及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药效作用,初步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干预结肠炎模型的可能机制。方法 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药物组给予SASP(500 mg/kg)、TUDCA(100 mg/kg)、TUDCA+SASP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共8 d。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组织Hes1、Atoh1、Cdx2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量。结果正常组、TUDCA组、SASP组、TUDCA/SASP联合组的DAI分别为0.10±0.23、2.37±0.46、2.17±0.55、1.94±0.34,其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为0.00±0.00、6.60±1.71、6.10±1.45、4.5±1.27,均低于模型组(3.43±0.47和9.40±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正常组(46.12±8.35)ng/L、(26.89±5.45)ng/L,TUDCA组(56.48±9.02)ng/L、(27.60±4.76)ng/L,SASP组(59.15±11.09)ng/L、(26.42±5.08)ng/L,均低于模型组[(70.64±7.93)ng/L、(35.12±3.5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TUDCA组Hes1蛋白表达分别为0.26±0.12、0.40±0.10,低于模型组(0.82±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SASP组(0.73±0.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oh1蛋白、Cdx2蛋白表达,正常组0.48±0.06、0.78±0.08,TUDCA组0.72±0.09、0.58±0.09,均高于模型组(0.32±0.09、0.37±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SASP组Atoh1(0.30±0.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DCA和SASP组均可有效减轻小鼠结肠炎模型的炎症反应,两药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效果更优。TUDCA干预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抑制Hes1蛋白激活、增加Cdx2蛋白表达有关。
贾立伟李欣朱文娅孙涛
关键词:牛磺熊去氧胆酸结肠炎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2013年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和病理学特点,IBD分为两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1]。UC是主要侵犯结肠的表浅溃疡性疾病拉[2-5],而cD是包括从口腔到肛门整个胃肠道的透壁性疾病[6]。IBD的关键发病因素是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7]。
杨晓斌孙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两种治疗作用机制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学和细胞治疗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可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除了可通过自身分化为受损组织的细胞直接参与修复外,还可通过旁分泌的形式,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发挥抗炎抗凋亡、促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组织灌注等作用,促进受损组织的内源性修复,而且这种间接修复可能比直接修复更为重要。
高广周孙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旁分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