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Z4262)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郑家国姜心禄朱钟麟卿明福谢红梅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稻
  • 3篇节水
  • 3篇干旱
  • 2篇水分
  • 2篇节水效应
  • 2篇季节性干旱
  • 1篇稻田
  • 1篇窄行
  • 1篇生产率
  • 1篇生育
  • 1篇生育阶段
  • 1篇受旱
  • 1篇水稻生产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胁迫
  • 1篇田期
  • 1篇胁迫
  • 1篇麦秸覆盖
  • 1篇秸秆
  • 1篇宽窄行

机构

  • 4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篇姜心禄
  • 4篇郑家国
  • 2篇朱钟麟
  • 1篇池忠志
  • 1篇谢红梅
  • 1篇卿明福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节水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在水稻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耕作方式对于节水保墒、减少水肥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对不同的耕作方式在水稻生产上的节水效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耕作方式的节水效应均优于对照,其中以精细平整方式效果最好,本田比对照节水17.51%,水分生产率提高0.3146 kg/m3,灌溉水生产率提高0.29392 kg/m3,水稻增产12.23%。
姜心禄池忠志郑家国
关键词:耕作方式生产率节水
季节性干旱丘区稻田麦秸覆盖的节水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2004—2005在季节性干旱的丘陵地区对麦秸覆盖稻作的节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采用旱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旋耕后采用宽窄行移栽,田间苗数达到225×10^4·hm^-2时用等面积的4、麦秸秆全量覆盖宽行的技术模式,可节水30.04%,增产5.88%,水分生产率提高0.52kg·m^-3,灌溉水的水分生产率提高1.24kg·m^-3;全程节本增效1129.70元·hm^-2。稻田麦秸覆盖的节水效果与秧苗栽插方式有关,与麦秸还田量成正相关;翻耕比免耕节水、高产高效。
姜心禄袁勇郑家国朱钟麟
关键词:麦秸覆盖节水效应
水稻本田期不同生育阶段受旱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04年
在人为控制水分的盆栽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进行水分胁迫,研究其对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Ⅲ期-齐穗期是水稻的第一敏感时期,缺水受旱会导致绝收;齐穗期-蜡熟期是第二敏感时期,受旱将导致严重减产;但在营养生长阶段(有效分蘖终止期前)适度受旱,虽然会减少有效穗数,但通过着粒数和千粒重的弥补,从而导致稻谷产量增加。因此在水稻节水栽培的水分调配上,水稻孕穗-齐穗灌浆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但在稻株移栽成活后即可减少灌水,特别在分蘖盛期后还可晒田。
姜心禄郑家国袁勇
关键词:水稻干旱水分胁迫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2003-2004年在季节性干旱的丘陵地区进行了麦秸还田种植水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中,麦秸的节水效果最好,但还田方式与节水效果直接相关。翻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可以减少田间蒸发耗水,节水41.84%;稻谷水份生产率为1.55kg/m^3比CK高0.51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1.22kg/m^3;与此同时水稻增效1860元/hm^2。免耕、水稻栽后麦秸覆盖还田的水份生产率为1.26kg/m^3,比CK高0.22kg/m^3。灌溉水的稻谷生产率比CK高0.47kg/m^3。免耕、覆盖、水稻抛栽不节水,但省工节本,增效840—1110元/hm^2。
郑家国姜心禄朱钟麟谢红梅卿明福
关键词:水稻宽窄行秸秆节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