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鹏
-

-

- 所属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陈绍军

- 作品数:193被引量:1,24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水库移民 非自愿移民 失地农民 气候变化 水库
-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行动体系重建及反思被引量:4
- 2020年
-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传统地域共同体不断消解,如何重塑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现代地域社会新公共性重建的重要基础;作为公共性重塑机制和地域生成路径,重塑普遍主义价值观导向的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化秩序重构的关键。基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行动体系转型及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集中居住过程中空间"脱嵌"的农民个体"脱身不脱根",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传统村落型地域整合机制,使得社区化导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半融合"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及新地域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如何找回行动并重塑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新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 田鹏王晓
- 关键词:地域社会
- 后乡土社会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及反思--基于苏北的实证调查被引量:2
- 2022年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 田鹏
- 关键词:后乡土社会乡土性秩序重构
- “拆迁三部曲”:国家权力基层运作
- 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的批判性梳理,本文基于“权力运作”视角,以长江镇拆迁博弈为个案,考察了整个拆迁过程中国家的“摆平”逻辑——“拆迁三部曲”,即前期的“树典型”、中期的“外围工作”和后期的“拔钉子”。本...
- 田鹏
- 关键词:权力运作社会转型
- 文献传递
-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基层党建的三重逻辑——基于N市L镇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心,是理解社区治理范式转换与逻辑嬗变的关键。"党—政关系"和"党—社关系"理论视角及统合、嵌入分析框架难以全面深刻阐释基层党建由"嵌入吸纳"向"服务引领"转型的结构矛盾和制度障碍。基层党建的理论视角应当系统回应作为组织行为的制度环境与政策路径,以及作为政策执行的运作机理与行动逻辑。通过反思性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考察基层党建如何通过形塑"党—政—社"三位一体的新型组织场域,实现行政、技术、社会等制度环境变迁下党组织综合效益及社会机制再生产,从而提出基层党建的多重政策路径及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在"党—政—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场域及其组织结构下,基层党建的政策执行及社会运作过程中存在统合、技术、共治三重不同行动逻辑,三重逻辑的共同存在及良性互动在实现基层党组织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及运作机制再生产的同时,也重塑了基层社会"党—政—社"新型权利关联及互动模式。
- 田鹏
-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基层党建
- 嵌入视角下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反思被引量:13
- 2021年
- 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类型,使得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实践和制度改革呈现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同时,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属性及其不同价值取向导致农村集体产权实现方式和治理机制兼具复杂性、整体性。完成身份界定、权能设置、组织"翻牌"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何通过产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重塑、目标融合、规则转型和机制健全,真正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基本目标,就成为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变迁和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本研究在产权的"嵌入性假说"及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性理论视角基础上,进一步从权能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构建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的类型化分析框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资源类型及其多元产权功能属性及权能价值取向的差异化治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对比阐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从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治理能力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以及政府监管体系优化等方面入手,有效规避改革风险,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并通过重塑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主体及其社会行动体系,切实保障改革目标的实现。
- 田鹏
-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
- 情境化动员:治理转型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在完成“合村并居”后仍然面临治理重构、秩序整合等现实挑战。应当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充分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动员中的行动策略及实践机制。本文从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提出情境化动员分析框架,从动员主体、动员策略以及动员效果等维度考察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动员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主体在不同治理情境下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主客体在不同动员路径中相互转换;动员策略遵循实用主义导向,在不同动员诉求下呈现复合化特征;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在实现动员目标的同时完成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再生产。情境化动员的过程也是村庄共同体社区化重建及农民市民化再造的过程,如何突破“村-居”二元制度张力并以治理能力为导向重塑多元化社会行动体系,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并过渡到地域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
- 卢义桦田鹏
-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
-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跨县搬迁社区运行逻辑及反思——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视角
- 2024年
-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 田鹏
- 关键词:城乡融合
-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村庄转型的实践逻辑--基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被引量:2
- 2022年
-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过程中乡村发展与村落变迁的多元化推进动力机制及多样化地域构造模式,使得地域社会视角下中国村庄转型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复合性等实践特征。在村庄向社区转型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域社会构造模式及其多元化整合机制能否重塑地域社会认同及新公共性,构建普遍主义价值规范和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并顺利过渡到共同体本位导向的现代地域社会,理应成为中国村庄转型和村落共同体的前途命运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本研究基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阐释其作为理论框架之于中国村庄转型的学理价值。与村落终结、单位化村庄、后乡土社会、村庄结构—区域差异等理论视角不同,地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整合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基于地域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地域生活营造的认同模式、地域主体重塑的新公共性等维度,考察从村庄到社区转型过程中空间、制度、主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从而提出不同村社嵌合地域社会的构造模式顺利转型过渡到现代地域社会的理论议题和现实制约。
- 田鹏
- 关键词:村落共同体
- “拆迁三部曲”:国家权力基层运作——以镇江市长江镇为例
- 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的批判性梳理,本文基于“权力运作”视角,以长江镇拆迁博弈为个案,考察了整个拆迁过程中国家的“摆平”逻辑——“拆迁三部曲”,即前期的“树典型”、中期的“外围工作”和后期的“拔钉子”。本...
- 田鹏
- 关键词:国家权力主观能动性
-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易地搬迁的产业培育模式和治理机制
- 2023年
- 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行动,关键是要创新产业培育模式和治理机制。易地搬迁产业培育是一个涵盖空间、要素、主体、机制的系统性、复杂性实践过程。易地搬迁产业培育模式和治理机制创新实质是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及可持续生计制度保障。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范式,从培育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构建易地搬迁产业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类型化阐释能力、权利不同培育导向与市场、行政不同治理机制的经验样态及实践逻辑。研究发现,能力导向产业培育模式聚焦可持续生计能力,包括市场化要素配置及其治理机制主导的创业型产业培育模式和行政治理机制及其公共政策供给主导的公益岗位兜底型产业培育模式。权利导向产业培育模式瞄准可持续生计权利体系及其制度保障,以多元化产业主体为培育对象,一方面以专业化要素集聚模式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助推县域经济开放融合、包容共享式发展,另一方面以产业培育的“人、地、钱、业”等现实问题为导向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健全人才保障和财政投入机制。因此,易地搬迁产业培育和治理机制创新应当以多元产业主体和多样要素禀赋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为纽带,健全创业带动型、公益岗位兜底型、股权契约型、股份分红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及其产业培育模式,完善搬迁户深度参与并有效嵌入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田鹏
- 关键词:易地搬迁可持续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