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
作品数: 126被引量:1944H指数:19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柏兆海
作品数:64被引量:22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ER模型 氮磷 磷 畜禽粪尿 堆肥过程
王选
作品数:52被引量:17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堆肥 堆肥反应器 堆肥过程 注射 施用
张福锁
作品数:1,212被引量:25,546H指数:8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小麦 土壤 冬小麦 氮肥
马文奇
作品数:232被引量:6,087H指数:33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化肥 施肥 养分 农业 氮素
王方浩
作品数:22被引量:1,214H指数:13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养分 养分资源管理 养分资源 氮 作物秸秆
京津冀农牧业氮素环境排放特征和脆弱风险评价
2024年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农牧系统发展迅速,进而导致源于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损失增加,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农牧系统精准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农牧系统氮素损失风险评价则是系统精准优化调控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利用NUFER-county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牧业氮素环境排放进行估算,并根据《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划定的京津冀5个农业生态功能区,结合文献综述,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形态氮素损失风险阈值,并划定该地区氮素损失风险脆弱区,从而实现根据区域功能分区进行区域尺度不同形态氮素损失风险的精准划定。本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总氮损失约为157.001万吨,单位面积氮素损失量为221.64 kg·hm^(-2),氮素损失风险总体较高,所有区域均存在风险。就空间分布来看,氮素损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为山前平原高产区、生态涵养山区和都市高值农业区,且不同形态氮素损失拥有相似的空间变异规律,主要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强度、化肥施用量和畜禽养殖量有关。此外,京津冀地区整体来看,氨挥发损失风险较高,硝酸盐损失风险相对较低。基于以上内容,未来可以针对京津冀不同农业生态功能区的氮素损失风险区进行分区分步优化,积极推广应用农牧业氮素分区精准管理调控措施,降低并尽可能消除农牧业导致的氮素损失风险,这对于该地区农牧业未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颂祺张楠楠柏兆海王选马林
关键词:农业生态区
河北省畜禽粪污全链条氨气和甲烷减排技术模式的生命周期分析
2024年
目前畜禽养殖粪污流动过程中存在氨气和甲烷排放严重的问题。本文针对传统技术模式(S1:常规清粪技术、氧化塘静置处理、表层施用还田)和全链条氨气和甲烷减排优化处理技术模式(S2:圈舍表面酸化技术、分层供气反应器堆肥处理、深层/注射施用),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环境代价和经济成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圈舍酸化(圈舍阶段)、多层供气反应器堆肥处理(储存/处理阶段)和注射施用(施用阶段)技术的应用可分别降低相应环节环境代价的17.40%、40.00%和79.30%;整体来看,全链条优化处理技术模式的环境代价比传统模式减少40.40%。传统技术模式处理粪便的直接成本投入为70.00¥·t^(-1),优化处理技术模式的直接成本投入与传统技术模式相比增加了31.00¥·t^(-1)。由于氨气减排可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全链条优化处理技术模式处理畜禽粪污可实现51.52¥·t^(-1)的社会经济收益。最终,利用畜禽粪污“圈舍—储存/处理—施用”全链条优化处理技术模式处理畜禽粪便可比传统技术模式节省20.52¥·t^(-1)。如果该模式在河北省所有养殖场推广,以河北省2019年1.40亿t的畜禽粪污产生量计算,可实现年28.70亿元的经济效益。
王宏戈张陆王选柏兆海马林
关键词:氨气减排技术
我国畜禽生产体系中磷素平衡及其环境效应被引量:23
2005年
通过畜禽生产体系磷素的实际流动过程——磷素输入和磷素输出,计算了畜禽生产体系磷素的去向,包括畜禽活体磷素去向,不同养殖方式粪尿磷素去向;并对畜禽粪尿回田、排入环境等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动物体磷分配来说,畜禽活体带出的磷大部分分配在骨中,肉猪骨中的磷素占活体带出磷的71.5%,肉鸡骨中的磷素占活体带出磷的71.1%,肉牛骨中的磷素占活体带出磷的71.6%。计算还表明:蛋鸡和肉猪生产体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相对其他畜禽生产体系来说最大,中国2001年蛋鸡生产体系向环境排放磷量为30.8万t,占猪牛鸡向环境排放总磷量的43.0%;肉猪生产体系向环境排放磷量为15.3万t,占猪牛鸡向环境排放总磷量的21.3%。还对未来畜禽发展规模以及降低污染提出了一些建议。
许俊香刘晓利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马林
关键词:畜禽生产环境效应
一种黑水虻微波干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水虻微波干燥方法,依据温度反馈自动调节微波功率的干燥模式与过程中搅拌相结合,使物料表面温度越接近设置温度时,微波功率可自动减小,避免使物料出现过热现象。此外,在物料中的水分降至一定程度时,开启搅拌模式,...
王选吴晓菲马林柏兆海袁增伟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被引量:354
2009年
基于统计数据、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估算了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并且对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中,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资源数量分别达到776万t、249万t、1342万t。从作物秸秆去向来看,作物秸秆还田、秸秆饲用、秸秆燃烧以及其他去向所占比例分别为24.3%、29.9%、35.3%和10.5%。从不同利用方式下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来看,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还田量分别达到304.6万t、175.6万t、966.7万t,占秸秆养分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39.3%、70.5%和72.0%,这表明秸秆还田比例及其养分还田比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作物秸秆养分
养殖场圈舍环节粪污酸化氨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本研究针对养殖场圈舍环节氨挥发量大,缺少可原位实施的氨减排技术的现状,欲探究一种经济、高效、可实施并可广泛推广的圈舍原位氨减排技术。本研究利用圈舍模拟试验探索了不同剂量的硫酸和青贮渗出液对粪尿氨挥发的影响,筛选可用于圈舍原位氨减排的酸化条件;并进一步研发动物圈舍原位酸化氨减排设备,将模拟试验筛选出的酸化条件应用于原位圈舍,从氨减排效果和经济两个方面综合探究动物圈舍原位酸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硫酸和青贮液可快速降低粪尿氨挥发:以不喷酸作为对照,按0.03 g·m^(-2)的喷施量,在试验开始喷洒一次硫酸和青贮液,可分别降低氨挥发排放速率39.1%(P<0.05)和42.7%(P<0.05),但其减氨效果仅维持8 h左右。鉴于硫酸难以市场流通、青贮液无法雾化,原位圈舍采用青贮液的主要成分乳酸作为酸化剂。本研究利用原位酸化氨减排设备对圈舍粪尿以不同频率喷酸时,每天按0.03 g·m^(-2)的剂量喷洒乳酸(0.01 mol·L^(-1))3次(8:00、16:00、0:00)时氨减排效率最高,与不喷酸相比,氨减排效率为55.6%(P<0.01);每天喷洒2次(8:00、16:00)氨减排成本最低,为147元·kg^(-1)(NH_(3))。本研究为养殖场圈舍环节提供了一项可实施的高效减氨技术,但其成本仍较高,该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还需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
刘娟王选曹玉博柏兆海柏兆海
关键词:圈舍畜禽粪污
一种酸性堆肥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农业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酸性堆肥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酸性堆肥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利用乳酸菌对混合液进行厌氧发酵,得到酸性堆肥调理剂;所述混合液包括果渣、豆渣和水;所述果渣、豆渣和水的用量比...
王选张陆马林柏兆海
一种基于园林废弃物的高效肥料化堆肥方法及有机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园林废弃物的高效肥料化堆肥方法及有机肥,所述高效肥料化堆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园林废弃物粉碎为屑状,以此为基质栽培食用菌或者接种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使其转化为菌糠或预降解产物;步骤2,将步骤1得到...
王选吴晓菲尹淑丽马林柏兆海
黄淮海三省两市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黄淮海地区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数量达到2.1亿t,秸秆N、P2O5、K2O、C养分资源产生量分别在189.8、60.0、298.2、8944.8万t。从秸秆资源利用来看,2006年秸秆还田比例较2000下降6.1%,其中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上升16.7%,河南和山东两省秸秆还田比例分别下降13.6%、12.6%。从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比例分析,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比例历年平均分别达到65.1%、53.0%;河南和山东分别为56.5%、57.1%,44.8%、18.1%。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表明:各种秸秆养分中,N、C养分还田比例较低,只有不到50%,大量损失到环境中去;P2O5、K2O养分还田比例较高,平均在60%以上,这与假设的秸秆作燃料和饲料养分的还田率有关,估算中假设大部分畜禽排泄物和秸秆燃料的灰分能够及时还田。因此,加强畜禽粪便和灰分的管理,增加其还田比例,是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和减少秸秆养分利用过程中损失的重要途径。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有机碳资源利用黄淮海地区
中国玉米生产-消费体系养分流动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物质流和养分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沿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到玉米消费过程,研究氮、磷养分流动;以2004年为例,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消费过程中氮、磷养分流动特点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004年玉米生产投入化肥氮(N)549.6×104t、磷(P2O5)211.2×104t;共收获养分氮(N)342.9×104t、磷(P2O5)139.4×104t,其中75%的氮和68%的磷被利用,最终进入家庭的氮占22.3%,磷为15.0%;秸秆中氮的还田率只有47%,磷的较高,在80%左右,可见秸秆还田是归还土壤磷的有效措施。玉米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资源,2004年生产1t玉米养分,消耗的化肥氮、磷养分相当于煤5.2t、磷矿资源12.1t。因此,优化玉米整个生产与消费体系中养分的流动,对于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作用。
李建辉马林王激清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养分资源管理养分流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