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生
作品数: 91被引量:246H指数:9
  • 所属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

相关作者

李旭
作品数:10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新集体主义 乡村 非存在 形而上学 孔子之道
李洪卫
作品数:20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良知 儒学 道德 当代中国文化 侧记
杨春梅
作品数:13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孔教运动 述论 《诗论》 民国 荀子
梁涛
作品数:108被引量:4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研究主题:荀子 发微 儒学 《孟子》 性恶
车小茜
作品数:7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性善 心性 孟子性善论 情性 情理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被引量:12
2020年
儒家超越精神是华夏轴心突破的主要思想成果,关于其内涵与特征,港台新儒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说。但儒家的超越既非港台新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也非基督教式的外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中道超越的上下、内外、左右三重向度分别指向天人之际、身心之际和人人之际,在工夫实践中融合为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达成即凡而圣的修养目标,成为各大轴心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超越形态,对培育士大夫人格与信仰具有关键作用。
赵法生
孔子“晚而喜易”与儒家宇宙观之形成
对于孔子与《周易》是否存在密切关系,近代许多疑古派学者做了否定的回答,但是,帛书《周易》和郭店楚简等新近出土文献,不但进一步证明了司马迁有关孔子“晚而好易”的说法,而且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孔子易学思想中德义与象数两个方面的关...
赵法生
关键词:孔子易学思想
文献传递
殷神的谱系——殷商宗教中的神灵世界与信仰精神
2006年
殷人尚鬼,殷墟卜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纷纭复杂的神灵世界,鉴于殷代神殿中崇拜对象的数量异常众多,研究殷商宗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神灵谱系的划分问题。自从殷墟卜辞发现以来,学术界关于殷商的神灵世界形成了两种划分方法,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赵法生
关键词:自然崇拜殷代神灵崇拜陈梦家
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的历史重构
2022年
在以往思想史言说中,先秦儒家人性论主要有两派理论,即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而孔子人性论也往往被理解为性善论。今天看来,这种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谱系未免过于简单化,它遗漏了有关原始儒家人性论发展的一些重要信息,就是孔孟之间的人性论问题。韩非子说“孔子殁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儒家内部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七十子著作多已失传,使得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的真实情况并不明晰,孔子人性论如何发展为孟子性善论,成了一个难以考索的问题。
赵法生
关键词:历史重构考索孔子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
先秦认识论视域中的格物问题被引量:2
2012年
《大学》中的格物概念尽管与古代宗教中"德能致物"的说法有其历史渊源关系,却也有重要差异,它已经不是古代宗教中的思想而属于战国时期的认识论的领域。本文从先秦认识论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思想史上众说纷纭的格物概念,并依次分析了格物概念中所包含的接物、感通和度量等不同义项。
赵法生
关键词:接物
从性情论到性善论--论孟子性善论的历史形成被引量:5
2020年
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告子以生论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这使得人们易于强调其创新而忽略其历史继承性。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维度,使我们认识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了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人性论即以情论性的性情论。心性论正是在性情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孟子以心论性的前提是以情论性,他把性情论中的自然感情提升为道德感情,把性情论中无定向的认知心发展为道德本心,确立了本心的先验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性善论成为儒家心性论的典型形态。就其义理形态而言,孟子的性善论并非朱熹以理气二分为基础的性理论,也不同于牟宗三基于康德实践理性观念所诠释的那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心、性、情、才一本论。
赵法生
关键词:性情论心性论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被引量:35
2007年
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港台儒学界近期有性善与向善之争。本文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与向善其实并不矛盾,向善乃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赵法生
关键词:性善向善
性理、心性与性情——牟宗三对程朱中和说的批评及其反思
2021年
程颐的"性即理"开辟了将《中庸》性命说理学化的方向,但他以"在中"释未发之中,表明他尚未将理学原则与《中庸》的中和思想完全打通,这一工作直到朱熹苦参中和才得以完成。牟宗三认为程颐的中和观并未能把握异质和超越的中体,而朱熹的中和观则以理气二分和心性情三分为特征,同样也不符合心学的一本论形态。朱熹与牟宗三基于理学与心学立场,分别对于《中庸》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但均与《中庸》文本的原意不相应,而建立在礼乐文明基础上的性情一本论,才是《中庸》中和思想的本来意蕴。
赵法生
关键词:牟宗三心性理气性情
从性情论到性善论--论孟子性善论的历史形成
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告子以生论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这使得人们易于强调其创新而忽略其历史继承性.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了的历史维度,使认识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了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
赵法生
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性善论
孟子超越观的三重向度
2021年
以往研究孟子的超越思想,往往只是依据其心性论。但是,分析其存夜气和养气说,会发现其心性的超越后面存在着一条更加深微的思想线索,它与当时的气论思潮密切相关。良知的存养与夜气相伴随,而集义养气工夫所形成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万物一体之境界,表明气的超越使得心性超越具有了某种实证意义,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预设。另外,这种内在的德气还能够践形生色,睟面盎背,使身体完成从小体到大体的转化,即身而成道,使得身体也具有了超越意义。以上三方面的超越结合起来,才意味着孟子式超越的完成,这也使得他的超越思想超出了单纯内在超越的范畴,将内在德气与宇宙之气的融汇合一,从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中道性格。
赵法生
关键词:心性养气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