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楠
作品数: 47被引量:281H指数:10
  • 所属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张家口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

相关作者

杨新明
作品数:228被引量:996H指数:19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脊椎炎 带蒂筋膜瓣 自体红骨髓
阴彦林
作品数:68被引量:374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带蒂筋膜瓣 自体红骨髓 组织工程骨 修复骨缺损 脊柱炎
孟宪勇
作品数:128被引量:626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带蒂筋膜瓣 自体红骨髓 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脊椎炎
张瑛
作品数:66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炎 脊椎炎 带蒂筋膜瓣 布鲁杆菌病 脊髓损伤
贾永利
作品数:50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布鲁杆菌病 脊椎炎 脊柱炎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超声诊断
建立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建立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患者89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椎体炎症浸润和破坏程度、椎间隙破坏程度、骨膜炎炎性变化、椎旁脓肿、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等影像学指标为判定标准。影像学数据采集分析由影像中心医师和骨科医师组成的盲法阅片组实施。根据此影像学表现,制定影像学分型。结果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Ⅰ~Ⅵ型:Ⅰ型椎体炎型,Ⅱ型椎间盘炎型,Ⅲ型骨膜炎型,Ⅳ型脓肿型,Ⅴ型脊髓神经型,Ⅵ型复合型。本组54例为复合型占60.67%,其中Ⅰ型伴有Ⅱ型影像学的发生率最高22例占40.74%(22/54),其次Ⅱ型伴有Ⅴ型20例37.03%(20/54);35例为单纯型占39.33%,其中Ⅰ型14例、Ⅱ型12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4例;单纯型和复合型中Ⅱ型影像学出现率最高53例占59.55%(53/89),其次Ⅰ型47例占52.81%(47/89)。以影像学分型为依据,2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6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9例行病灶清除术,8例经皮微创术治疗。本组89例随访1年,痊愈83例,好转6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影像学分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依据此分型单纯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临床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当病情演变为具有手术指征时或Ⅴ型、Ⅵ型者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张治杨新明王耀一阎斌张培楠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影像学分型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随访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联合组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但同一时点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病灶复发,横突间植骨均愈合且钉棒系统固定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张培楠杨新明薛广
关键词: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
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值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外周血Th1、Th17细胞表达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收治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脊柱炎组),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7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血清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IL-17、IL-23、IL-6水平;分析影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脊柱炎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h17细胞比例及术前血清IL-17、IL-6、IL-23水平均升高(t/P=5.711/0.000、45.567/0.000、58.709/0.000、17.221/0.000),外周血单核细胞Th1细胞比例及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t/P=34.024/0.000、8.991/0.000、5.948/0.000);与未复发亚组比较,复发亚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h17细胞比例及术后血清IL-17、IL-6、IL-23水平升高(t/P=5.509/0.000、37.286/0.000、46.074/0.000、18.982/0.000),外周血单核细胞Th1细胞比例及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t/P=15.960/0.000、3.450/0.001、2.712/0.000)。术后Th1、Th17细胞百分比及IL-17、IL-6、IL-23、IL-2、IFN-γ均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2.375(1.657~3.405)、2.454(1.737~3.472)、2.273(1.661~3.109)、2.219(1.619~3.043)、2.278(1.684~3.082)、2.261(1.546~3.308)、2.337(1.624~3.364)]。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Th1细胞比例降低,Th1、Th17细胞表达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恢复有密切关系。
贾永利杨新明张培楠孟宪勇胡长波
关键词:TH1细胞外周血
一种用于颈椎外伤治疗的康复训练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颈椎外伤治疗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架、底座、万向轮以及牵引机构,支撑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支撑架的下端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底座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两侧的位置设置有万向轮,两组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牵引机构...
杨新明张瑛贾永利张培楠阴彦林
经关节突减压融合联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并分析经关节突减压融合联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关节突减压融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关节突减压融合联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和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邻近上一椎间高度和腰椎功能评分(ODI)。结果术前两组整体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腰椎活动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均明显增加,但观察组腰椎整体活动度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增加幅度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增加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上一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一椎间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上一椎间活动度均明显增加,且对照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上一椎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关节突减压联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能有效增加腰椎退行性病�
杜鑫冲王军李化光王燕波杨毅鹏张培楠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腰椎活动度
超前镇痛对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在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中应用的早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11—2017-09行腰椎后路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8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观察组43例采用超前镇痛措施(麻醉诱导后、切开皮肤前15 min肌肉注射10 mg地佐辛),对照组43例不采用超前镇痛措施。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6、12、24 h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追加地佐辛与盐酸哌替啶的例数和剂量也更少,臀部抬离床面开始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止痛药的用量,而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张培楠杨新明张瑛贾永利张振梁庞永鹏姚尧王彪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腰椎后路手术超前镇痛地佐辛
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在布病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病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均行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发病时间3~7个月。病变位于胸腰段2例、腰椎32例、腰骶段1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2)比较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炎性指标和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体质量指数(BMI);(4)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炎性控制、脊髓神经受压、植骨融合、邻椎退变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术后3~9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28例为病椎置钉患者,术后18~26个月取出脊柱内固定物并行组织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1)患者手术时间70~120(80±10)min,出血量200~400(250±20)mL。(2)患者ESR、CRP、VAS及ODI评分术前为(55.42±11.42)mm/1 h、(55.40±17.56)mg/L、(6.56±1.33)分、68.84%±4.5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58、92.54、54.28、165.48,P值均<0.001)。术前RBPT阳性44例,术后3、6、9个月分别为6、1、0例。(3)末次随访,术前16例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改善,ASIA分级由C级6例、D级10例,改善为D级1例、E级15例;患者BMI由术前(16.8±0.2)kg/m^(2)改善为(23.5±1.8)kg/m^(2),营养状态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1)。(4)随访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在病椎固定及正常椎体上固定的把持力好,无松动、断裂、脱钉情况,脊柱稳定,椎间植骨颗粒无吸收、无脱落,植骨融合时间3~9个�
杨新明贾永利张瑛阴彦林张培楠田野姚尧陈丽星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个体化药物治疗
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扫描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PET/CT)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感染性脊柱炎筛查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经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有明确的诊断结果,并接受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分析MRI、18 F-FDG PET/CT检查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MRI、18 F-FDG PET/CT检查均为感染性脊柱炎诊断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RI、18 F-FDG PET/CT及联合预测因子在诊断感染性脊柱炎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958、0.97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18 F-FDG PET/CT联合检测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最理想,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00%、100.00%、97.50%。结论将MRI与18 F-FDG PET/CT联合检测感染性脊柱炎,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阴彦林杨新明张瑛田野张培楠孟宪勇
关键词:核磁共振
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被引量:65
2012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34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局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经MRI检查有难以吸收的椎旁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破坏的椎间盘或炎性肉芽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或者伴有脊柱不稳定。其中56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A组),78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术后继续规范药物治疗,并辅助高压氧治疗。术前及术后3d、2周、3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随访,对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相关并发症。A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1例患者术后8~11个月(平均10个月)植骨愈合,脊柱稳定;35例患者术后植骨不愈合,6例脊柱不稳定;4例出现压疮,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B组随访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5~10个月(平均8个月)植骨均愈合,脊柱稳定,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32例取出脊柱内固定装置,同时取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B组改善更明显;术后3、6、12个月时的优良率A组分别为60.71%、85.71%、92.85%,B组分别为92.30%、98.71%、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个时间点B组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有利患者早期康复和治愈病灶,提高临床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张磊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刘肃王燕波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疗效
豨莶草对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白细胞介素(IL)-23/辅助性T细胞17(Th17)炎症轴探讨豨莶草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豨莶草组、豨莶草+IL-23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作为阴性对照组。观察大鼠形态并称量体质量,运用水容积法测定大鼠足趾肿胀度、5级评分法测关节炎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滑膜组织形态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豨莶草组大鼠体质量升高,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0.05);与豨莶草组相比,豨莶草+IL-23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0.05)。结论豨莶草可通过抑制IL-23/Th17炎症轴从而降低炎症水平,实现对CIA大鼠的治疗。
贾永利杨新明张培楠孟宪勇胡长波阴彦林
关键词:豨莶草胶原诱导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