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宏禹
-

-

- 所属机构: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曹卫玲

- 作品数:22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地方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老子
- 陈全新

- 作品数:25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
- 研究主题:永明延寿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圆融 大学生 教学效果
- 刘正平

-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哲学 佛教 譬喻 产业结构升级 抗风险能力
- 逄礼文

- 作品数:18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道枢》 道教 生命哲学 道教养生 修真
- 中国现代唯识学思潮与科学的际遇
- 2013年
- 受到西方科学的激发,现代中国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复兴思潮,对法相唯识与科学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辩明。在这个讲科学、进行逻辑实证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像唯识学那样思辨性极强的理性精神。于是,唯识学者和科学工作者们意图从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心理科学三个层面作出唯识学与科学会通的努力。其融通提供了一种新颖视角的诠解方式,体现了唯识学与科学具有互补的价值所在。
- 袁宏禹
- 关键词:唯识心理
- 论永明延寿用一心说对八识说、九识说乃至诸识说的圆融
- 2013年
- 永明延寿(904—976)是中国佛教唐末五代宋初时期法眼宗高僧.其佛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即是“圆融”。在心识说方面。他不仅用真如实相一心说圆融解说了真妄二心说、四心说、五心说、九心说以及一心二门论、一心十门论等多种学说和主张.而且还用一心说会通了佛教史上具有争议的八识说和九识说乃至诸心识说。所谓“八识”.乃是将一心之识分为八种之义.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
- 陈全新袁宏禹
- 关键词:永明延寿八识圆融佛学思想五代宋初法眼宗
-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论诤之回响
- 2013年
- 空有二宗之诤是佛学史上的一段公案,中观派清辨的《掌珍论》即为其焦点所在。近现代以来,许多佛教学者对《掌珍论》的偈颂'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立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首先,王恩洋与吕澂展开讨论,王恩洋赞赏《掌珍论》,而吕澂却判其为'似比量';而后,太虚对吕澂的观点进行驳难;最后,吕澂对《掌珍论》的态度有所调和。在辩论中我们发现各家对'真性有为空'的解读迥异。王恩洋与吕澂的断句不同:王恩洋句逗'真性,有为空';吕澂句逗'真性有为,空'。太虚与吕澂对'有为'概念理解不同:太虚诠解成'有为诸法';吕澂解读成'自性'。
- 袁宏禹
-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
- 2009年
- 王恩洋先生作为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座下弟子,可以说是现代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学的学者。恩洋唯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传承于护法、玄奘系唯识学,并且以唯识学来融摄一切佛法。恩洋以唯识学作为工具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 袁宏禹
- 关键词:唯识学
- 读《新唯识论》--试论熊十力“性善”义
- 2009年
- "性善"义是熊十力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力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力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十力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袁宏禹
- 关键词:心体性善
- 试比较熊十力与梁漱溟的人性思想
- 2009年
-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熊十力和梁漱溟的人性思想有许多同异之处,他们从不同方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批判或者吸纳了印度佛学唯识学义理,从而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伦理精神作出重新的诠解。在"西学援引"层面,熊十力和梁漱溟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来探讨人性再而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在"佛学料简"层面,两家均提倡人性的"觉性",熊十力批判了唯识学"性寂"说,而梁漱溟兼采了唯识学;在"儒学归宗"层面,两家均主张人性"本善"说,不过熊十力推崇孟子,而梁漱溟上溯到孔子。
- 袁宏禹
- 关键词:熊十力人性
- 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
- 2013年
- 吕澂先生治佛学的旨趣归宗于法相唯识,其唯识学思想路径概括为八个字,即: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正学",反映了吕澂从"教理行证"的范畴论出发,在唯识学视域下对佛学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判别、剖析辨明。"清源",揭示了吕澂探究唯识学与印度佛学的律动性,他积极搜索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大乘般若学、大乘如来藏学的线索。"返本",探讨了吕澂对唯识学与中国佛学关系的简别,通过"返本还源"的手法,对中国佛学"性觉"说进行批判,并把中国佛学的源头活水统统引到唯识学上来。"开新",强调了吕澂致力于把唯识学义理扩延到佛教人间化的实践中去,是吕氏"转依"、"革新"思维向度的最终聚焦点所在。
- 袁宏禹逄礼文
- 关键词:吕澂唯识佛学
- 大学德育转识成智理念的偏离及体系重构被引量:1
- 2019年
- 转识成智是德育工作者为反对灌输式教育而借用来的表达方式。当下高校德育工作中对转识成智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就"转"的主体而言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内生动力,就"识"的内容而言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就"成"的过程而言弱化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活动,就"智"的目的而言泛化了大学德育的智慧提升。转识成智的主体建构要求达到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转化性、交互性的德育教化效果,因此必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转换。转识成智知识理论体系的构筑要注意课堂德育知识和课外德育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融合。转识成智德育实践同样强调融合,即师与生融合、与校园融合、与社会融合。转识成智是认识思维的升华,是道德认知思维和元学思维的统一,有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化过程,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智慧内化为美好德性和品行。
- 袁宏禹
- 关键词:大学德育转识成智
- 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分析了西方后现代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认为西方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视后现代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求真知、育善德、行为美。
- 袁宏禹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
- 吕澂先生对唯识学与印度佛学关系之探赜
- 2013年
- 吕澂先生揭示了如何用唯识学勾连出印度佛学的律动性。首先,他积极搜寻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的线索,发现了唯识学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全部出自《杂阿含经本母》,而大乘法相唯识与小乘《毗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裙带关系。其次,他还捏合唯识学与大乘般若学判若鸿沟的界限,倡唯识、般若义理不二,瑜伽、中观二派合流。最后,还以唯识学为准绳对大乘如来藏学典籍《法华》、《华严》、《楞伽》进行重新判教:《法华》改称涅槃学科、《华严》判为瑜伽学科、《楞伽》还原为唯识典籍。吕氏"回归原旨"、"宗于唯识"的纯粹印度佛学思维路向多发前人之未发,成一家之言。
- 袁宏禹
- 关键词:吕澂唯识学小乘般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