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彩玲
作品数: 42被引量:107H指数:6
  • 所属机构: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傅广宛
作品数:70被引量:47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智库 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
傅雨飞
作品数:20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关注度 公民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万娅岚
作品数:3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第三部门 政府 非制度化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
杜文强
作品数:4被引量:2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 统计分析 依法行政 程序合法
杨瑜
作品数:2被引量:2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 统计分析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背景
观念、农民角色与农地制度变迁——基于农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隐性互动的分析框架
2023年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观念、农民角色演变相伴而生且相互推进,决策者与农民的观念经六个阶段的迭代,农民角色转型历经六个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完全政府角色≈完全个人角色”,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完全政府角色>半个人角色”,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半政府角色>半个人角色”,HRS探索确立期的“完全政府角色+半个人角色”,HRS稳步发展期的“完全政府角色>完全个人角色”以及HRS改革创新期的“完全政府角色≈完全个人角色”。农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隐性互动逻辑在于:农地正式制度根源于权威决策者的观念,农民观念是非正式制度的内核,农地制度变迁在隐性层面上则归结为权威决策者观念和农民观念的互动,由于观念的互动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的特点,农民角色便发挥二者隐性互动的桥梁作用。
韦彩玲黄仪李茜宁庞怀
关键词:角色理论共享心智模式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根植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从公共政策层面出台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表现为:征地补偿分配政策的"主观偏差式执行"、征地过程中政策的"规避式执行"、农地流转政策的"象征式执行"。要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既要关注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认真及时纠偏,也要不断提升政策的执行力。
韦彩玲
关键词:农民土地权益
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韦彩玲
关键词:公共产品农民权益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效应——基于CLDS2016的实证研究
2023年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愈加突出的农地抛荒现象,抑制农地抛荒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南方13省域样本数据,文章运用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地理特征差异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性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不同地形的农地抛荒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平原地区的农地抛荒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第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应,综合反映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不足。基于此,应加强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技术力量,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完善服务链条;把握不同地形农户需求演变趋势,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制定差异化农业补贴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韦彩玲尹凌云
关键词: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服务农地抛荒
转型经济中政府寻租问题及其治理
2009年
政府寻租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双重体制并存,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对政府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治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韦彩玲
关键词:转型经济计划经济社会现象
二重理性: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广西5县13村的调查被引量:3
2020年
土地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闲置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是必然趋势。当前,宅基地退出陷入了政府积极性高涨和农户低退出意愿的困境。运用马克思·韦伯的二重理性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呈现出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特征。建议加强宣传宅基地相关法律政策,从观念上弱化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的传统价值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激励制度,从制度上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理性行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制度安排,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理性退出宅基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退出的理性认知。
韦彩玲蓝飞行宫常欢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
制度变迁中农民土地权益嬗变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过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较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具有诱致性变迁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在农民自发要求下形成的,强制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土地改革时期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民获得了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绝大多数土地权益,产权的激励作用得以彻底释放并达到空前最大化。伴随土地流转的日益增多,土地发展权成为从原有权益基础上派生发展出的新权益,是农民分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设立和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开发制度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突出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
韦彩玲
关键词:土地权益嬗变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理性与政府理性--基于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调查与思考被引量:9
2020年
作为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经济主体,农户和政府的行为选择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综合权衡的结果。基于在广西农村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等传统观念以及"祖宅意识"降低了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老年人)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在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性和保障性较弱的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低,还有的农业转移人口由于不确定远期利益得失而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对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价值理性,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并通过有效利用集体土地彰显宅基地退出带来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引导农户合理退出宅基地;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因时因地制宜""多举并行"的工具理性,不但要在补偿标准上尽量满足农户的现实需求,更要以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和程度以及农户退出宅基地后的生产生活质量为重心,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
韦彩玲蓝飞行宫常欢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农民市民化
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特征与启示被引量:4
2015年
文章通过还原土地改革时期以来不同阶段典型的法律、政策与法规,详细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历程,揭示政策变迁过程中深层次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演进过程中实质是农民土地权益交叉实现和不断增强的过程。在更大程度上赋予农民更清晰、更确定的土地权能是我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因此,当前在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可尝试构建以"农民家庭"为主体的土地产权制度,以期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黄建荣韦彩玲
关键词:演进权益
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在《区域公共管理专题研究》课程中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SPOC翻转课堂混合型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提升效应,发现该教学模式产生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从线上和线下两环节入手探寻不同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实证结果显示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而线上课堂效果提升效应不显著。由此可见线上课堂环节拉低了该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应丰富学习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精选学习资源,合理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感知学生情绪,及时优化线上环节的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机制,提升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的衔接。
韦彩玲尹凌云庞怀印海廷
关键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