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红菊
作品数: 50被引量:195H指数:8
  • 所属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胡钧培
作品数:83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止凝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 SOCS-1基因 血栓前体蛋白 恶性肿瘤患者
朱琦
作品数:107被引量:35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止凝血功能 细胞凋亡 环腺苷酸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邹丽芳
作品数:35被引量:196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止凝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 SOCS-1基因 骨髓瘤细胞 分子标志物
姚一芸
作品数:40被引量:165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止凝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 细胞凋亡 分子标志物
庄衍
作品数:24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脑梗死 白血病患者 急性髓系
血浆血栓前体蛋白与颌面部肿瘤并发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血浆前体蛋白(TpP)与颌面部肿瘤患者并发血栓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0例颌面部腺癌患者,20例颌面部非腺癌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PC、PT等常规检测,以及包括(TpP)在内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颌面部腺癌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1或P<0.05),TpP在颌面部腺癌组的升高与其并发血栓有一定相关性。结论TpP与颌面部腺癌患者并发血栓有一定相关性,是颌面部腺癌患者并发血栓的危险性评估,采取早期抗凝治疗的特异性指标。
汪蕾胡钧培朱琦窦红菊邹丽芳
关键词:颌面部肿瘤腺癌血栓前体蛋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VEGF表达与IPI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并分析VEGF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26例初诊DLBCL患者和9例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收集26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按IPI评分分成低危组(IPI〈2)和中高危组(IPI≥2)。选取健康体检人员25名为健康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和复发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差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部分缓解(PR)和不缓解(NR)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CR组化疗前比较明显升高。高危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低危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与DLBCL发生、发展有关,其测定可与IPI一起用于DLBCL的预后判断。
窦红菊胡钧培唐勇林文洁
关键词: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已酮可可碱对老年高粘血症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1998年
目的采用已酮可可碱治疗10例老年血液粘度增高患者.方法用LIT-11型血液流变仪观察用药前后全直粘度.直浆粘度及红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全直粘度、血浆粘度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未见下降(P>0.05),但明显改善了红细胞的触变性、粘弹性(P<0.05).结论临床证实已酮可可碱具有降低血粘度,疏通血流,改善红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的疗效.
乐忠庆扬景文林杰胡钧培窦红菊朱琦
关键词:已酮可可碱老年红细胞血液流变性高粘血症血流
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和比较32例血液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内皮细胞功能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因子(T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因子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VEGF、TF、TM、vWF、AT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血浆ET-1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以影响内皮细胞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增生,从而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邹丽芳窦红菊姚一芸胡钧培
关键词:沙利度胺血液肿瘤内皮细胞功能
急性白血病患者mdr1和GSTpi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谷胱甘肽蛳S蛳转移酶pi(GSTpi)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蛳多聚酶链(RT蛳PCR)技术检测了56 例AL患者mdr1和GSTpi的表达情况。结果:mdr1基因阳性表达率在20 例初治和17 例完全缓解(CR)的病例中分别为25 %和17.65 %,显著低于难治/复发组(78.95 %,P<0.01)。GSTpi 在56 例AL患者中有9 例表达阳性,其中初治组3 例,难治/复发组6 例;与mdr1均阳性表达有7 例。初治组mdr1基因阳性与基因阴性患者的CR率分别为20 %和86.67 %,两者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mdr1基因的表达是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GSTpi与mdr1基因均表达阳性对于疗效和预后判断可能更具价值。
窦红菊胡钧培邹丽芳姚一芸
关键词:白血病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期并发感染的疗效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并发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患者6 0例(男34例,女2 6例) ,年龄(42±15 )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 =30 )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g ,iv ,bid ;对照组(n =30 )用头孢哌酮2g ,iv ,bid ,疗程均为5~7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 .3%和6 3 .3% (P <0 . 0 5 )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3 .3%和5 7 .1% (P <0 . 0 5 )。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并发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吴飞华庄衍窦红菊金芝贵程毅敏胡钧培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白细胞减少
血浆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在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变化
2008年
目的观察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40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P<0.01);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水平较无其他脏器转移者增高(P<0.05);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升高与VEGF增加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TF和VEGF在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及指导预后的辅助指标。
窦红菊邹丽芳唐勇汪雷王学锋胡钧培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颌面部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20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静脉血的白细胞数(WBC)、血小板(PLT)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最明显的时候,MPV却是最大;肿瘤患者化疗后WBC<2.0×109/L及2.0-3.0×109/L之间时,PLT数和MPV与化疗前(WBC≥4.0×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疗后WBC在3.0-4.0×109/L之间时,PLT数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PV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PV在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结合观察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能更好地了解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有利于指导化疗后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窦红菊杭海芳陈琼邹丽芳朱琦胡钧培
关键词:肿瘤化疗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
85例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纤溶指标的变化
1999年
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纤溶活力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的出血,而且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85例造血系统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浆纤溶指标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一)健康对照组...
胡钧培刘隽窦红菊乐忠庆乐忠庆杨景文
关键词:纤维蛋白溶解造血系统肿瘤病理
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改变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动态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56例恶性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在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前后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以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应用LMWH抗凝治疗后出现了Fbg、TF、TAT、TpP和D-D含量的降低(P<0.05或P<0.01),TFPI含量和AT活性的上升(P<0.05),与抗凝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PLT略有下降和PT、aPTT、TT略有延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LMWH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活化,减少凝血的激活,增加机体抗凝血的作用,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作用。
邹丽芳姚一芸程毅敏窦红菊朱琦胡钧培
关键词:恶性肿瘤抗凝治疗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