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其俊
作品数: 263被引量:901H指数:14
  • 所属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曹克将
作品数:773被引量:5,028H指数:2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冠心病
邹建刚
作品数:281被引量:1,066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消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房颤动 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陈明龙
作品数:381被引量:2,079H指数:18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消融 心血管病学 室性心动过速
杨兵
作品数:268被引量:797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血管病学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陈椿
作品数:169被引量:546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BRUGADA综合征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消融
非开胸法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数周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VT)的非开胸法动物模型的方法。猪 1 3只 ,体重 30± 5kg ,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左前降支(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进行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单形性VT ,观察VT诱发、终止的方式及VT诱发的时间窗等。结果 :9/ 1 3只猪形成AMI,经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心尖、前间隔、左室前壁室壁瘤形成。术后 2~ 2 0周内 9只猪接受平均 1~ 2次电生理检查 ,运用程序电刺激方法 ,8只猪共成功诱发出 1 6种单形性持续性VT ,1只猪仅诱发出非持续性短阵VT。VT周长为 2 54± 65ms ,持续时间 1 8± 1 6min,最长达 62min。程序电刺激和直流电复律可终止VT ,1 0种VT表现为室房分离 ,6种VT室房均为 1∶1逆传 ;9种呈左束支阻滞型 ,7种呈右束支阻滞型。结论 :运用PTCA球囊堵闭冠状动脉造成MI后室壁瘤形成 ,通过程序电刺激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持续性单形性VT非开胸动物模型 ,成功率较高 ,VT诱发的时间窗长。
朱莉曹克将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杨兵陈椿徐云谢勇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行射频消融左侧房室旁路一例被引量:1
2000年
曹克将孔祥清陈明龙许迪杨荣单其俊邹建刚马根山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射频消融
硫酸奎尼丁对乳大鼠心室肌细胞Kv4.3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李园园单其俊邹建刚陈椿侯小锋曹克将杨兵陈明龙张凤祥王静陈红武居维竹陈相健杨笛
非接触标测系统用于典型心房扑动的右房标测和导航消融被引量:3
2002年
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实施典型心房扑动 (AFL)的右房 (RA)全心腔标测和导航射频消融。 6例典型AFL ,男 5例、女 1例 ,年龄 5 6 .2± 15 .3(35~ 76 )岁。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His束电极 ,将标测球囊置于RA中下部 ,构建RA心内膜模型 ,分别于低位RA和冠状窦口 (CSO)S1S16 0 0ms起搏观察峡部传导 ,诱发并标测AFL的激动顺序和折返路径。 1例为顺钟向AFL ,4例为逆钟向AFL ,1例未能诱发AFL。AFL周期 2 0 7± 34ms,非接触标测可显示整个折返环路、激动顺序和缓慢传导区。AFL的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 ,提示RA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后位峡部线性消融在导航系统指导下进行 ,无需X线透视。消融完成后重复上述起搏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除 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 (AF)外 ,其余病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随访 8.1± 6 .7(3~15 )个月未见复发。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和直观地实现典型AFL的右房全心腔标测并导航消融 ,验证峡部双向阻滞 ,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无效放电次数。界嵴在典型AFL时具备传导功能 ,RA平滑部和粗糙部共同参与折返环的组成。
杨兵曹克将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李闻奇
关键词:导管消融射频电流电生理学典型心房扑动
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被引量:3
1997年
探讨17例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IAVRT),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6±17岁,平均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6±76天,平均心室率180±17次/分,17例中5例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其中4例发生心动过速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后间隔旁路12例(左11例,右1例),左和右侧游离壁旁路分别为2例和3例。显示递减性传导特性慢旁路2例。4例AH间期延长,平均161±6毫秒。在后间隔旁路中6例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RP≥PR,仅有1例具有慢旁路特性。17例全部消融成功,射频消融后随访1~38个月均无发作。5例心功能不全者,心动过速终止后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4例心动过速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平均随访12个月,3例心脏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1例心脏渐趋缩小。研究结果表明,I-AVRT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旁路位置,后间隔发生率最高;(2)旁路性质,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显示旁路逆传时间延长和慢旁路特性易发生;(3)多种因素导致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射频消融对于根治IAVRT和防治其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单其俊曹克将廖铭扬邹建刚李闻奇黄元铸马文珠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动过速室上性电生理射频消融
双心室起搏预防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观察双心室(BIV)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过35%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华东6家医院就诊的118例高度AVB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双心室起搏1周后区组随机化1∶1程控左心室电极开闭分为BIV组和RVA组各57例,评价患者6和12个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内径(LVEDV和LVEDD)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指标.结果 114例患者成功植入CRT,BIV起搏1周时较术前NYHAⅢ级患者比例[25.44% (29/114)比9.65% (11/114)]、MLHF评分(17.1±13.6比26.9±21.6)、6MWD[(315.4±121.8)m比(291.8±102.9)m]和NT-proBNP[157.0(70.0,639.0)比444.7(144.0,1 546.0)]均明显改善(P均<0.05).BIV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6MWD[(332.7±117.5)m比(314.8±142.7) m]和LVEF[(60.7±7.9)%比(56.6±10.7)%]明显高于术后1周(P均<0.05),术后12个月LVEDV[(116.2±39.5)ml比(131.4±49.6) ml]和LVEDD[(50.2±5.6)mm比(52.5±6.8)mm]明显低于术后1周(P均<0.05).RVA组患者术后6个月6MWD[(342.4±109.9)m比(310.2±105.1)m]、NT-proBNP[349.5(191.8,884.3)ng/L比127.0(70.3,336.7)ng/L]高于术后1周(P均<0.05);BIV组与RVA组比较,LVEDV术后12个月比术后1周缩小值更大[(-16.68±24.30)ml比(9.09±29.30)ml,P<0.05].结论 对LVEF> 35%的高度AVB患者,CRT早期即可改善心功能;12个月时,BIV起搏改善心功能、缩小心脏容积等较RVA起搏更为明显,并可预防心功能恶化.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TRC-10000832.
张晓宇单其俊宿燕岗严激鲍中华顾翔邱建平秦胜梅徐建苏浩朱华郭俊芳陆敬平邹建刚陈明龙许迪曹克将
关键词:心脏传导阻滞
分支性室速二例
1992年
分支性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具有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且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一般的室速,易与室上速相混淆,许多临床医师对此尚较陌生,现报告2例如下。例1 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2年,加重20天,此次发作50余小时,发作时无黑朦晕厥,心电图呈宽大畸形快速的QRS波群,心率200次左右,
单其俊李会林廖铭扬
关键词:心动过速异搏停
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右心耳起源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报道应用二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共6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19)岁]临床诊断为窄QRS心动过速,其中3例曾行常规射频消融失败,4例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术中行EnSite—NavX激动标测或者Carto电解剖标测以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指出最早激动大致范围。在局部做精细标测找到心房最早激动处,于心动过速时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放电消融,能量30~40w,温度43℃。即刻成功指标为心动过速终止并不再被诱发。结果6例心动过速平均心动周期为(343±53)ms。三维激动标测结果硅示房速呈右心耳部位点状扩布,并且整个右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周期的27%±8%。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52±13)ms。消融后行有心房心耳造影确认消融导管位置。6例右心耳房速均成功消融且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其中1例复发心动过速,经再次标测证实为三尖瓣前侧部局灶性房速并且成功消融。左心房扩大者心房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41±6)mm对(36±6)mm,P〈0.05]。 结论局灶性房速可起源于右心耳并可以成功消融。三维标测有助于靶点定位及消融成功。
居维竹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徐东杰侯小锋曹克将
关键词:右心耳房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标测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植入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1例
2001年
邹建刚单其俊李闻奇陈明龙杨荣陈椿曹克将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
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长期口服低剂量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共入选11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60例,女性53例,年龄61.2±5.4(52~72)岁,病程35.7±24.3(3~120)月,其中46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56例,普罗帕酮组(B组)57例。A组,先给予胺碘酮200mg/次,3次/d,服用1周;继之200mg/次,2次/d,服用1周;第3周时剂量调整为200mg/次,1次/d,以后维持此剂量。B组,给予普罗帕酮150mg/次,3次/d。所有患者均给予福辛普利,高血压患者10mg/d,血压正常者5mg/d。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共有94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其中A组46例,B组48例;在随访中,A组用药前1.4次/月,用药后为0.6次/月,p<0.05,差异有显著性。用药前B组需住院或急诊治疗平均为1.2次/月,用药后为0.9次/月,差异没有显著性。随访结束时,B组复发者24例,47.8%患者仍维持窦律;A组复发者11例,77.1%的患者仍维持窦律,结果明显优于B组(p<0.01)。A组11例复发者用药前3月平均发作14.2次,用药后3月、6月、9月、12月分别平均发作3.0次、2.6次、2.5次、2.4次,较用药前发作次数均有下降(p值均小于0.05),在随访中没有一例发展为持续性房颤。B组24例复发者用药前3月平均发作18.0次,用药后3月、6月、9月、12月分别平均发作9.5次、10.8次、12.1次、13.5次,较用药前发作次数均有下降(p值均小于0.05),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且在随访的一年内有3例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结论长期低剂量口服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均能有效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频率,也具有更高的维持窦律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中胺碘酮组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
陈红武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杨兵徐东杰曹克将
关键词:心房颤动普罗帕酮胺碘酮福辛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