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艳萍
作品数: 17被引量:7H指数:1
  • 所属机构: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 研究方向:文学

相关作者

施应凤
作品数:24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英语 地方高校 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 大学生
蒋馨
作品数:7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SECOND ACQUISITION TRANSLATION 译者 意象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被引量:3
2014年
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地方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地方高校要针对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投入教学研究精力不够等问题,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升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施应凤章艳萍
关键词: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人格的缺失——《八月之光》男性角色异常行为弗洛伊德式探析
2016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三重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阐释了人的人格结构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三者必须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从而产生异常行为,引起人生悲剧。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探析正好为小说《八月之光》中男性角色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分析。
章艳萍
关键词:本我超我
自我的迷失——《八月之光》中乔安娜悲剧人生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2016年
小说《八月之光》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言人福克纳的小说。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特征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美国旧南方社会人民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折射出了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社会现实。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乔安娜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南方女性,在南方特定历史环境下自我迷失所带来的人生悲剧。
章艳萍
关键词:本我超我悲剧
愤怒的荒原——论《八月之光》的哥特特征
2014年
小说《八月之光》所营造的恐怖、阴暗氛围透显出明显的哥特式特征。该小说对幽暗封闭的环境描写、孤癖残忍的人物塑造、充满凶杀暴力的故事情节的设置都具有浓郁的哥特式色彩。福克纳旨在通过哥特式文学手法,控诉南方宗教压迫和种族迫害。
章艳萍蒋馨
关键词:哥特式特征
处境与命运——《八月之光》主人公克里斯莫斯悲剧人生的萨特式解读
2012年
《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莫斯由于受到黑人血统的困扰,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他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人生。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正映证了"自由"与"处境"的关系。该文试图从萨特自由哲学的"处境论"角度出发,来探讨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章艳萍
关键词:处境悲剧
不屈的灵魂
2013年
福克纳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在小说《八月之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通过分析处于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枷锁禁锢中南方人的生存状态,及人物莉娜和克里斯默斯身上所体现出的南方人固有的坚强不屈的优良品质,来剖析阴霾社会中充满人性光辉的光源所在,并重申了福克纳对南方人重生的期盼。
章艳萍
关键词:枷锁异化八月之光
绝望中的希望——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克里斯莫斯的人生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八月之光》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文章运用萨特的自由哲学思想来挖掘小说主人公克里斯莫斯悲剧人生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并进一步揭示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这部作品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章艳萍
关键词:异化自我否定
欲望的缺失与表征——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
2014年
《八月之光》所展现出的黑暗、对宗教的狂热、种族迫害、暴力等社会现象,实质是作家潜意识中积极欲望缺失的一种表征。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分析作家对南方的各种潜在欲望,以便更深层次地解读作家对南方的复杂情感。
章艳萍施应凤
关键词:宗教自由种族主义
绝望中的希望:萨特自由哲学观对《八月之光》主人公 ——乔.克里斯莫斯悲剧人生的一种解读
《八月之光》这部小说被大多数福克纳评论家们誉为福克纳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福克纳最优秀的小说。1932年,该小说在美国问世。这部小说是福克纳最长的小说,是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中的第七部小说,也是最...
章艳萍
关键词:悲剧处境绝望
文献传递
悲剧人物的双重角色——解读乔安娜
2015年
福克纳塑造的乔安娜具有南方人的典型特征。在历史变革时期,该人物既是旧传统的维护者,又是新生活的尝试者,具有双重角色。人物塑造本身也反映了福克纳自己作为南方人的复杂心理。
章艳萍
关键词:双重角色旧南方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