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鑫
所属机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研究方向: 农业科学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袁胜 作品数:83 被引量:7 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研究主题:太赫兹波 泵浦源 光学参量 泵浦光 差频 李忠洋 作品数:130 被引量:88 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研究主题:太赫兹波 泵浦源 泵浦光 光学参量 差频 张树文 作品数:280 被引量:6,274 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GIS 三江平原 谭联 作品数:82 被引量:12 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研究主题:太赫兹波 泵浦源 泵浦光 光学参量 差频 邴丕彬 作品数:129 被引量:195 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研究主题:太赫兹波 泵浦源 光学参量 泵浦光 差频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缓解效应研究 被引量:7 2014年 以郑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和提取绿地分布,从斑块和景观水平两个尺度研究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斑块面积和斑块形状指数与城市地表温度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在景观尺度上,绿地面积比和聚集度指数与城市地表温度间呈负相关关系,景观碎裂化指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 王文娟 邓荣鑫关键词:城市热岛 城市绿地 遥感 东北黑土区近40年沟谷侵蚀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09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揭示了典型黑土区40年里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里侵蚀沟密度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005年出现侵蚀沟密度高于500 m/km2的高值区,侵蚀沟密度的变化是以位于克东和克山县内的剧烈增加区为核心,呈现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趋势。2°~3°坡范围内为该区沟蚀最严重的坡度地区;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减少,小于1000 m的范围是沟蚀严重区;侵蚀沟密度具有距水系距离增加而减少的特点。侵蚀沟主要是发育在小于距道路1500 m的范围内,大于2000 m的地区侵蚀沟发育微弱;人类开发活动的从优性、从易性使得离居民点越近,侵蚀沟密度越大。 王文娟 张树文 李颖 邓荣鑫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基于TM影像的农田防护林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农田防护林作为防护林的类型之一,在农田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快速掌握农田防护林的动态变化,对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吉林省德惠市区域作为试验区,选取2002年6月4日TM影像作为实验数据,结合研究区特点,将该区分为防护林地、其它林地、耕地、居民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等6类。通过光谱曲线分析、主成分变换分析和形状指数分析,利用决策树方法,最终提取出农田防护林信息。经验证,农田防护林的提取精度为85.52%,说明该方法可以为防护林的提取提供参考,为防护林的监测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邓荣鑫 李颖 张树文 王文娟关键词:农田防护林 遥感 决策树 信息提取 基于RS和GIS的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13 2016年 在区域尺度评价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的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价方法。首先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识别农田防护林的经营阶段和和生长状态,建立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综合判定模式;其次采用机制法,通过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计算作物生产潜力,并基于遥感影像和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作物单产;最后构建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价方法体系。基于该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北部的农田防护林重点建设区选择样区,评价了该区2009年农田防护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促进玉米增产。尤其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低产区,农田防护林的增产作用更加显著,增产率达到8.85%;而在高产区,增产率约为2.4%,但是由于胁地效应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可能造成减产。因此,在农田防护林的规划建设中,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在占地面积最小的情况下,达到稳产增产的作用,实现农田防护林的最大防护效应。该研究丰富了在区域尺度研究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的技术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区域尺度上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并为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史晓亮 李颖 邓荣鑫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作物 农田防护林 作物产量 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9年 沟蚀是当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该文选择东北典型黑土区中的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高分辨影像Corona(1965年)和SPOT5(2005年)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了不同时期的沟蚀分布状况,通过重心分析、方向性分析和热点分析,探讨了研究区40年间侵蚀沟发育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重心出现向西北移动的趋势,纬向上向北移动了17.88km,经向上向西移动了10.12km;侵蚀沟重心的纬向移动方向与耕地重心的移动方向一致,这与毁草开荒带来的耕地面积增加有密切关系;1965年和2005年沟蚀发生的主要方向基本一致,沟蚀发生的朝向主要受该区水系走向影响,2005年沟蚀发生方向性椭圆范围相比1965年有较大规模扩展;1965年约60%的侵蚀沟处于随机分布的发展模式,到2005年约70%的侵蚀沟处于集聚分布的发展模式,侵蚀沟发展模式的转变导致黑土区沟蚀状况愈发剧烈。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岳书平关键词:沟蚀 土地利用 东北黑土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讷谟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论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区中的黑龙江省讷谟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65年的Corona和2005年的SPOT5影像做为数据源,获取研究区1965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以地形图、Landsat/MSS影像和TM影像作为数据源,获取1954、1975、1995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据此就研究区沟蚀动态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 a间侵蚀沟密度〉250 m/km2的区域由1965年的0 km2增加到4 077.17 km2,占总侵蚀区面积的37.57%;侵蚀沟密度以北东—南西向为轴线从剧烈增加区逐渐过渡到微度增加区;耕地上沟蚀状况最严重,草地和沼泽地次之,林地侵蚀沟密度较小;耕地和草地之间的互相转换,侵蚀沟密度增加最大,分别为600.60和456.08 m/km2;其次是林地转变为耕地,侵蚀沟密度增加346.91 m/km2;各沟蚀变化区耕地的增加比例在29.21%~46.54%之间,草地减少的比例在27.10%~41.50%之间,沼泽地减少的比例在5.86%~12.50%之间。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关键词:土地利用 东北黑土区 沟蚀 一种环形腔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形腔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包括泵浦源、GaP晶体和设置在GaP晶体周围的反射镜,泵浦源由KD<Sup>*</Sup>P晶体、偏振片、Nd:YAG激光器泵浦模块、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组成;往返振荡的泵浦光... 李忠洋 李君 曹永梅 袁斌 李永军 谭联 袁胜 邴丕彬 邓荣鑫文献传递 一种宽光谱光学参量振荡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光谱光学参量振荡器,包括泵浦源、MgO:LiNbO<Sub>3</Sub>晶体、泵浦光回收盒、Stokes光回收盒,以及设置在MgO:LiNbO<Sub>3</Sub>晶体周围的反射镜;从谐振腔输出的N... 李忠洋 袁胜 张红涛 邴丕彬 谭联 孙向前 李永军 邓荣鑫 周玉 许贵福文献传递 TM与SPOT5数据对农田防护林景观评价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选择同一区域的TM与SPOT5数据,分别提取农田防护林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对防护林数量及防护林景观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数量值上来看,两者间林带长度的相对误差为7.5%,林带条数的相对误差为7.9%;从景观指标来看,带斑比基本不受数据源的影响,不同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数据对连接度与优势度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6%和22%,不同数据源的防护林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对环度的影响均较大,该指标对于数据源的选择最敏感。 王文娟 邓荣鑫 李颖 张树文 史晓亮关键词:遥感 空间分辨率 农田防护林 基于田间尺度的东北农防林防护效应分析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范围最广、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工程,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西部地区位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之内,防护林对该区农田的防护效应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选择... 邓荣鑫 张树文 李颖关键词:农田防护林 森林生态 生态效应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