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玉强
作品数: 450被引量:2497H指数:21
  • 所属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相关作者

李瑜元
作品数:553被引量:3,836H指数:30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周永健
作品数:167被引量:667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 高强度聚焦超声 基因多态性
沙卫红
作品数:263被引量:1,709H指数:21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高强度聚焦超声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根除幽门螺杆菌 出血
王红
作品数:103被引量:430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幽门螺杆菌 光动力疗法 大肠癌 结直肠肿瘤
吴惠生
作品数:114被引量:660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出血 肝性脑病
善宁对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者胃内pH的影响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对比善宁和奥美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 (DU)出血者胃内 2 4hpH的影响 ,观察其能否增进内镜下注射止血的疗效。方法  (1)DU出血者随机分为 3组 ,各组 8例 :善宁 1组 (静注 0 .1mg ,后 2 5 μg/h连续恒速静滴 ) ;善宁 2组 (静注 0 .1mg ,后 42 μg/h连续恒速静滴 ) ;奥美拉唑组 (4 0mg静注 ,后 8.0mg/h恒速滴入 )。均用药 2 4h。 (2 )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 ,同时随机分为善宁组 42例 (同善宁组 1)和奥美拉唑组 5 4例 (同上 ) ,静滴 72h ,最后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日 2次 )。结果  (1)善宁 2组胃内pH平均值 (6 .7± 0 .5 )和中位值 (6 .9± 0 .4)与奥美拉唑组 (6 .8± 0 .4) (7.0± 0 .4)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两组胃内pH >4、>6和 >7的百分比也未见显著差异 ,但善宁1组各上述参数均显著低于前二组。 (2 )溃疡出血行内镜注射止血后 ,善宁治疗与奥美拉唑相比 ,输血量 (0 .7± 0 .5L比 0 .6± 0 .4L)、再出血率 (11.6 %比 12 .9% )、急诊手术率 (7.1%比 3.7% )和病死率(2 .3%比 3.7% )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善宁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但临床常用剂量难以把胃内pH提升达止血所需的最佳状况 ,需大剂量 (1.1mg/d)
聂玉强李瑜元沙卫红戴寿军佘庆珠吴惠生
关键词:奥曲肽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药物疗法胃内PH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脂联素的关系被引量:6
2008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共同重要致病机制,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瘦素和抵抗素等通过不同途径参与IR和NAFLD的发生和发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能量、脂质等代谢,脂肪组织分化及其脂肪细胞因子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杨辉李瑜元聂玉强沙卫红周永健杜艳蕾詹琪赖哓波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联素脂肪细胞因子PPAR-Γ
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H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EC)的作用。方法体外分别传代培养雄性大鼠的MSC和HC备用。实验1组的HC悬液以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实验2组用贴壁法获得MSC。72只雌性大鼠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建立EC模型,造模后21h,实验1组和实验2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入HC和MSC悬浮液(每组18只),两实验组的对照组(每组18只)注入0.9%氯化钠溶液。于移植后第7、14和21天取结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实验1组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实验2组用PCR检测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以确定干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EC造模成功。MSC和HC培养生长迅速,均一性好。移植第7、14、21天时,实验1组病变区BrdU阳性的HC检出率均为6/6。实验2组sry阳性的MSC检出率分别为1/6、2/6和3/6。而对照组均为阴性。但两移植组的病理组织学改善均不显著。结论HC和MSC均可在大鼠EC模型的病变肠道中定植,但移植不显著改善组织病理学,MSC定植率比HC低。
李瑜元聂玉强赖洁莹段进粮魏亚明杜艳蕾沙卫红周永健
关键词:结肠炎干细胞
体检人群中功能性胃肠病的患病情况调查被引量:61
2002年
平丽李瑜元聂玉强苏华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调查体检
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内镜检出情况调查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通过分析13家医院内镜诊断的糜烂性食管炎病例,探讨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3家大医院2003年全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63 459例,以洛杉矶标准收集符合糜烂性食管炎诊断病例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糜烂性食管炎1263例,糜烂性食管炎A、B、C、D级的检出率分别为0.94%(599/63459)、0.69%(440/63459)、0.21%(132/63459)和0.14%(92/63459),总检出率为1.99%(1263/63459), 其中A、B级患者占82.3%(1039/1263)。糜烂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F=22.932,P<0.00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病例,男:女=2.3:1。食管裂孔疝见于6.7%(85/ 1263)的病例,其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患者(60.0±17.1 vs 49.5±16.8,P<0.001),但两组病变的严重程度情况相似。Barrett食管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分别为0.71%和0.63%。结论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内镜检出率为1.99%,以轻中度的A、B级为主,并多见于男性、年长患者,病变严重程度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李初俊陈村龙梁远国黄开红周宇崔西玉聂玉强杨见权郑丰平刘婉薇钟敏丁元伟陈惠新陈旻湖
关键词:糜烂性食管炎内镜检查内镜诊断检出情况病变严重程度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病例
miR-22靶向SIRT1促进人脂肪肝细胞中脂肪沉积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肝细胞株L02肝脂肪变时miR-22的表达变化及其靶向SIRT1促进脂肪沉积的功能机制研究。方法用油酸和棕榈酸混合物诱导法建立L02脂肪变肝细胞株模型,验证建模成功后,PCR检测miR-22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1蛋白表达变化;生物学预测miR-22靶基因;过表达miR-22和抑制miR-22表达,观察油红O染色、油红脱色含量测定、甘油三酯和肝酶比,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miR-22在脂肪肝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0.05);SIRT1在脂肪肝细胞中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生物学预测SIRT1是miR-22的靶基因;过表达miR-22后脂滴明显变大、增加,TG含量和AST/ALT显著增大(P<0.05),SIRT1表达减少(P<0.05),抑制miR-22后脂滴明显减少,TG含量显著减少(P<0.05),SIRT1蛋白表达呈增加趋势(P>0.05)。结论 miR-22在肝细胞株脂肪变时表达显著增加,miR-22表达上调负调控SIRT1的表达,促进脂肪性肝病中脂肪沉积。
郑晓筠黄浩辉何杰李瑜元聂玉强杜艳蕾周永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变SIRT1
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治疗1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5±14.4)d,使用乳头肌切开刀和针式切开刀沿幽门至胃窦方向切割幽门管环肌。结果12例患儿共行13次胃镜下治疗。11例术后1~10d内呕吐停止;其中1例首次治疗后35d复发呕吐,2次内镜治疗后第10天停止。另1例术后未止呕,后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行药物治疗而完全缓解。本组除1例治疗后出现少量黑便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近期有效率高、安全。
黎庆宁聂玉强张又祥李瑜元喻宁芬
关键词:幽门狭窄肥厚性胃镜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社会意义被引量:7
1997年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社会意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10180)消化内科贾林李瑜元吴惠生赵丽容聂玉强神经内科王家萍杨富英1981年西德进行了一项有趣的试验,利用驾驶人员常规智力考核方法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发现60%患者不适合驾车,另外25%患者驾驶能...
贾林李瑜元吴惠生赵丽容聂玉强王家萍杨富英
关键词:肝性脑病亚临床医学社会学
qRT-PCR检测胃癌中miRNAs的表达
前期研究中己发现胃癌组织存在差异性miRNA表达谱,本研究将扩大样本量,用定量RT-PCR验证芯片显示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miRNA表达情况;同时设立其他无胃癌患者且内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者组成对照组,对比目标...
陈熙聂玉强
关键词:胃癌组织
大肠远侧腺瘤者存在大肠近侧息肉的危险性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回顾性调查了:(1)大肠远侧腺瘤是否标志着同存大肠近侧息肉以及危险性;(2)随年龄增加是否有大肠腺瘤从左侧向右侧分布的右移倾向。结果:大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诊断确切者374例,分成腺瘤297例,炎性息肉77例。大肠远侧腺瘤的262例中,有69例(26.3%)同存大肠近侧腺瘤,大肠远侧炎性息肉的70例中只有5例同存大肠近侧腺瘤(7.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故与炎性息肉相比,大肠远侧有腺瘤者同存大肠近侧腺瘤的危险性高6.4倍(95%可信限2.5~14.8)。脾曲以上有大肠腺瘤者(109例)与脾曲以上无腺瘤者(193例)相比,平均年龄大7岁(57.8±12.2比51.7±16.2,P<0.01),说明随年龄增加大肠腺瘤有右移倾向。
聂玉强李瑜元吴惠生周树锋
关键词:大肠肿瘤息肉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