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鸿喜
作品数: 217被引量:600H指数:12
  • 所属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凤民
作品数:272被引量:1,010H指数:1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博尔纳病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 肺炎克雷伯菌 小RNA 教学改革
钟照华
作品数:185被引量:581H指数:1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医学微生物学 B组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B组3型 脑缺血
商庆龙
作品数:84被引量:249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人乳头瘤病毒16型 HPV16 L1蛋白 纯化 教学改革
魏兰兰
作品数:65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人乳头瘤病毒16型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样颗粒 L1基因 垂体腺瘤
李迪
作品数:62被引量:294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L1基因 L1 基因重组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一氧化氮供体和他汀对B组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硝酸酯类和他汀类等一氧化氮(NO)供体的抗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的作用及其特点和机制。方法用TCID_(50)和空斑形成实验测定CVB3的毒力;MTT法确定NO供体药物的无毒性浓度;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抑制实验和空斑形成抑制实验分析NO供体药物对CVB3在HeLa细胞和ECV-304细胞中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硝酸甘油(GTN)不同给药次数、NO浓度变化以及NO浓度与GTN对CVB3抑制效应间的相关性。结果硝酸酯类药物GTN、硝酸异山梨酯可明显抑制CVB3所致的CPE及空斑形成(P<0.05),他汀类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均未显示抑制CVB3所致的CPE(P>0.05);CVB3接种前预先与GTN作用、CVB3接种同时加入GTN两种条件下CPE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B3攻击后多次给予GTN的组间CPE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VB3攻击前不同时间点给予GTN的组间CPE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浓度与不同时间点给予GTN的CPE抑制结果呈正相关(r=0.97,P<0.01)。结论NO供体类药物硝酸酯类具有明确的抗CVB3感染作用,其抗CVB3增殖的作用与NO浓度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抗CVB3增殖作用,原因可能是细胞类型与他汀不匹配。
史巧云钟照华李晓波孙艳影张中海张凤民谷鸿喜
关键词:一氧化氮供体柯萨奇病毒B组3型硝酸酯类他汀
人乳头瘤病毒16型晚期蛋白L1的表达及病毒样颗粒的装配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 )哈尔滨地区分离株的晚期蛋白L1,并分离纯化由L1蛋白在细胞中自主组装成的病毒样颗粒 ,为HPV16预防性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获得含有HPV16L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使目的蛋白L1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对重组杆状病毒的扩增条件及L1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优化 ;电镜下观察昆虫细胞中晚期蛋白装配成病毒样颗粒的情况 ,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纯化病毒样颗粒 ,并经Westernblot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了稳定表达L1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 ;以MOI值为 0 .2感染昆虫细胞可获得较高滴度的重组病毒 ,以MOI值为 10感染昆虫细胞可获得较高水平的L1蛋白表达 ;电镜下可观察到昆虫细胞核内直径为 5 5nm的病毒样颗粒 ;病毒样颗粒可通过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结论 获得人乳头瘤病毒哈尔滨地区分离株L1蛋白可在昆虫细胞中自主装配的病毒样颗粒并成功分离纯化。
魏兰兰谷鸿喜初明王燕庄敏商庆龙凌虹张凤民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16型基因表达病毒样颗粒HPV16
哈尔滨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2003年
为了解哈尔滨地区乙型肝炎的免疫状况和流行趋势及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模式与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酶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结果在 10 47份血清中 ,HBV感染率为 6 .5 9% ,HBsAg阳性率为 4.5 8% ,HBsAb阳性率为 5 9.41%。在年龄分布上 ,5 0岁以上人群HBV感染率为最高 ( 13 .0 4% ,P <0 .0 5 ) ;在职业分布上 ,户外作业人群HBV感染率最高 ( 13.49% ,P <0 .0 0 5 ) ,HBsAb阳性率最低 ( 46 .6 3 % ,P <0 .0 0 5 ) ,五项指标全阴者百分率最高 ( 40 .87% ,P <0 .0 5 )。此外 ,大三阳和HBsAg ,HBcAb两项阳性者多数伴有血清中ALT的异常。了解了哈尔滨地区部分人群乙型肝炎流行情况 ,并证明HBV感染与年龄、职业、疫苗接种有一定相关性。
潘玉武谷鸿喜白贺莹李文辉刘洪林
关键词:乙型肝炎ELISA法血清标志流行病学
ASP-RNAi对HBV拉米夫定耐药株基因表达的影响
滕旭徐维祯房勇马延秀李迪谷鸿喜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交叉耐药株RT区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多种核苷类似物(NAs)序贯治疗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筛选6例临床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NAs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并从患者血清中获取HBV交叉耐药株DNA,进行全基因克隆和测序,从而分析其变异特点和规律。结果经测序鉴定,6位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均为C型,产生交叉耐药的相关性变异以rtM204V/I(YMDD)变异为主(50%),部分YMDD变异株伴有rtL180M变异(16.7%)、其他伴随变异包括rtV173L(16.7%),rtL80I(16.7%)。此外,还发现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40%)、rtQ333K(56.7%)、rtH337N(56.7%)。结论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rtQ333K、rtH337N的出现可能增强了HBV YMDD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并对交叉耐药准种所占比例起到了放大的效果,从而导致本研究中6例患者出现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和替比夫定产生多重耐药。
滕旭林乐勋陈丽玲梁爽徐晖谷鸿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交叉耐药病毒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基因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YMDD基因变异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首先HBV 6个主要基因型(A^F)特异性多引物用巢式PCR法对175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血清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和分析,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标本进行YMDD变异检测。结果在175例标本中B、C、D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9.1%、88.6%、2.3%;103例标本发生YMDD变异,YMDD总变异率、B、C基因型标本YMDD变异率分别为58.9%、62.5%5、8.1%;HBV B、C两基因型间的YMDD的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例B基因型YMDD变异的标本中,有2例发生YIDD变异;其余8例发生YVDD(YMDD+YVDD)变异;68例C基因型YMDD变异的标本中,有44例发生YIDD(YMDD+YIDD)变异、24例发生YVDD(YMDD+YVDD)变异;HBV B、C两基因型间的YMDD不同变异类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年,HBV YMDD变异率为58.9%;HBV B、C基因型标本间发生YMDD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B、C基因型标本基因变异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P<0.05)。
李迪穆锦江徐维祯李桂秋房勇谷鸿喜
关键词:乙型肝炎基因型拉米夫定
烟草通过增加HPV31复制促进宫颈上皮细胞肿瘤发生的实验研究
魏兰兰王燕商庆龙张凤民谷鸿喜
人类肥胖基因瘦素蛋白的原核表达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原核表达人类肥胖基因瘦素蛋白。方法 :以携人类肥胖基因的 p UC119- ob为模板 ,PCR扩增瘦素蛋白基因片段 ,并克隆到 p ET- 32 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p ET- 32 a- ob,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DH5 α中表达 ,SDS- PAGE电泳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测序和限制性分析均证明了 p ET- 32 a- ob的序列正确 ,转化的 DH5 α可高效表达一个 30 k D融合蛋白 ,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 :经 p ET- 32 a- ob转化的DH5 α可有效表达重组人类瘦素蛋白 。
刘雪梅刘建宇魏兰兰肖鹏张凤民谷鸿喜
关键词:原核表达生物活性
病毒嵌合疫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4年
嵌合疫苗是应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基因能表达两种以上病原体抗原的一类新型疫苗 ,应用嵌合疫苗可解决多次接种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世界一些国家研制的嵌合疫苗 ,如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及人乳头瘤病毒等相关嵌合疫苗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免疫学评价及其应用前景。
庄敏李迪谷鸿喜
关键词:病毒
γH2AX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γH2AX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74例宫颈鳞癌组织通过DNA提取,PCR检测,分析HPV的感染情况并筛选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进而对HPV16阳性的宫颈癌石蜡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明确组织型别,进行HPV16DNA原位杂交检测HPV定位、免疫组化检测γH2AX和p16蛋白的表达;最后选取30例典型的包括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原位癌渐变的组织切片,对比HPVDNA定位与吖H2AX和p16蛋白的表达,分析γH2AX作为HPV感染导致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生物标记物的可行性。结果经PER扩增证明HPV感染率为98.65%,HPV16是最常见的型别占74.32%;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正常宫颈组织和CINI检测不到HPV16DNA的存在,CINII中HPV主要为游离型存在,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HPV16DNA逐渐出现整合形式;p16和γH2AX的表达均随着宫颈上皮病变级别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增高,HPVDNA和γH2AX的表达均以颗粒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为主,定位具有一致性,HPVDNA和p16的表达定位不具有一致性。结论γH2AX作为DNA损伤激活的重要蛋白,可作为HPV16感染致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生物标记物。
林涛张云艳初明李锦媛王燕商庆龙谷鸿喜魏兰兰张凤民
关键词:宫颈鳞癌HPV16P16生物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