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新
-

-

- 所属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 詹锦六

- 作品数:28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胸科手术 醒脑静 氯胺酮 麻醉 氯胺酮麻醉
- 温海明

- 作品数:52被引量:150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麻醉 肺切除术 开胸手术 醒脑静 丙泊酚
- 代冬梅

- 作品数:21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双腔支气管导管 开胸手术 醒脑静 体温 胸科手术
- 劳燕萍

- 作品数:15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肺切除术 氯胺酮 胸科手术 术后镇痛 颈淋巴结结核
- 徐宁

- 作品数:24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氯胺酮 手术室 颈淋巴结结核 氯胺酮麻醉 超声引导
-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
- 肺隔离技术在胸外科麻醉中具有重要意义。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目前实现这—技术最常用的支气管插管。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Robertshaw导管。DLT位置易受术中病人体位变动、手术牵拉及头部活动等因素的影响,DLT位置改...
- 詹锦六温海明刘刚代冬梅李红新何丽香
- 关键词:胸科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体位变动
- 文献传递
- 体重指数对COPD患者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单肺通气(OLV)期间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24例择期开胸手术的COPD稳定期患者,根据BMI值分为低BMI组(Ⅰ组)和正常BMI组(Ⅱ组),每组12例,分别于患者右侧卧双肺通气(TLV)10 min、OLV10、20、30、40 min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OLV各时点PaO2较TLV时明显下降(P<0.05),Qs/Qt明显增加(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病人各时点PaO2、Qs/Qt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常体重指数COPD患者较低体重指数COPD患者OLV期间具有更好的血液氧合趋势,肺内分流增加较少。
- 代冬梅温海明李红新陈树明詹锦六
- 关键词:COPD患者肺内分流率低体重指数单肺通气期间开胸手术
- 不同方法在开胸手术患者双腔管定位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
- 2007年
- 代冬梅李红新陈树明
- 关键词:开胸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双腔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呼气末CO2分压插管定位
- 不同室温对全麻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观察术中不同手术室温度对全麻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3℃,Ⅲ室温设定为25℃。以鼻腔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麻醉后10,30,60,90,150min各时点体温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间;术后2h寒战、躁动等发生率情况。结果体表温度麻醉后10min各组均比麻醉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后30minⅠ,Ⅱ组温度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较大,在30,60min,Ⅰ组与Ⅲ组同时点比较P<0.05。中心体温变化,Ⅰ组在麻醉后30min,Ⅱ组60min,Ⅲ组在90min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最大,在60min,与Ⅲ组比较P<0.05。Ⅰ组麻醉复苏慢,寒战躁动率高,但该组室温下台上医务人员较满意,评分较高,以上复苏期指标与Ⅱ,Ⅲ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25℃室温较21℃的室温能有效预防胸科手术患者的中心体温过低,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温海明詹锦六徐宁刘刚代冬梅李红新何丽香
- 关键词:麻醉胸科手术室温体温
- 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需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根据术前肺功能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组(Ⅰ组)及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组(Ⅱ组),每组20例。分别于患者右侧卧双肺通气10min(T0),单肺通气10min(T1)、20min(T2)、30min(T3)、40min(T4)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Ⅰ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下降(P<0.05),Qs/Qt明显增加(P<0.05)。Ⅱ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升高(P<0.05),Qs/Qt则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在单肺通气期间无明显改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各时点PaO2、Qs/Qt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PaCO2、pH、MAP、HR、SpO2、PETCO2等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较肺通气功能正常者单肺通气期间具有更好的血液氧合趋势,肺内分流则无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 代冬梅温海明李红新陈树明詹锦六
- 关键词:肺通气肺功能试验肺内分流
- 醒脑静对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全麻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下胸科手术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为30例。A组在患者术毕清醒时注射醒脑静注射液20 mL,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分别测试记录其术前1 d(T0),注药后30 min(T1)、1h(T2)、2 h(T3)、24 h(T4)时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T1、T2、T3、T4评分均低于T0(P<0.05);A组患者在T1、T2、T3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T4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术毕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促进其认知功能的及早恢复。
- 李红新温海明劳燕萍詹锦六
- 关键词:醒脑静老年患者
- 肺科手术时国产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异丙酚联合吸入麻醉的比较
- 2002年
- 目的 观察肺科手术国产丙泊酚在肺科手术中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异丙酚联合吸入麻醉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 肺科手术患者90例,行支气管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45)给予国产丙泊酚6~10ml/(kg·h)TIVA,Ⅱ组(n=45)给予国产异丙酚2~4ml/(kg·h),同时吸入1.5%~2%异氟醚;两组间断给予维库溴铵2 mg,芬太尼0.05mg。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术中心血管效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Ⅰ组为(5.4±2.2)min,Ⅱ组为(10.6±4.8)min(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3例显著少于Ⅱ组9例(P<0.05)。结论 肺科手术患者应用国产丙泊酚TIVA,比联合吸入麻醉更有优越性。
- 温海明詹锦六代冬梅李红新陈树明
-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复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D1组、D2组、D3组,每组20例。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均给予Dex负荷剂量1μg/kg,麻醉维持期间D1组患者持续输注Dex0.3μg/(kg·h)至术毕;D2组患者持续输注Dex 0.5μg/(kg·h)至术毕;D3组患者持续输注Dex 0.7μg/(kg·h)至术毕。记录给Dex前(t_1)、诱导前(t_2)、切皮时(t_3)、搔扒病灶时(t_4)、手术结束时(t_5)、术后清醒时(t_6)手术患者的SBP、DBP、HR、Sp O_2及术中不良情况及处理;记录氯胺酮及丙泊酚用量;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停药后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复苏期不良情况,并于患者定向力恢复后1 h(t_7)、2 h(t_8)、4 h(t_9)进行VAS疼痛评分及Ramsay评分,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D2组患者HR在t_3、t_4、t_5时间点较t_1时间点有下降(P<0.05);D3组患者SBP、DBP和HR在t_3、t_4、t_5时间点较t_1时间点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D3组患者SBP、DBP、HR在t_3、t_4、t_5时间点较D1组和D2组均有下降(P<0.05);D1组、D2组、D3组丙泊酚用量和氯胺酮用量呈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患者有2例发生心动过缓,发生率为10%,高于D1组(P<0.05);D2组、D3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长于D1组患者(P<0.05);术后Ramsay评分中,D3组患者在t_7、t_8、t_9时间点均高于D1组、D2组;在VAS疼痛评分中,D3组患者在t_7、t_8时间点评分低于D1组、D2组患者(P<0.05)。结论3组剂量的Dex持续输注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全麻均可完成颈淋巴结结核清除手术的麻醉,低剂量的Dex复合方案(持续输注量为0.3μg/(kg·h))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可能更适合此类体表短小手术的麻醉。
- 李红新温海明徐宁劳燕萍
- 关键词:颈淋巴结结核氯胺酮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I^II级,年龄18~60岁择期行开胸手术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E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3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诱导插管前(T1)、切皮前(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后(T4)及术后2 h (T5)的MAP及HR;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及多巴胺使用例数;记录患者术后2、6、12、24、48、72 h安静状态下和咳嗽时VAS评分及镇痛泵的按压次数。结果 P组患者MAP在T3、T4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HR在T3、T4、T5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E组患者MAP、HR在T1、T2、T3、T4、T5时间点较G组、P组患者均有下降(P<0.05);P组及E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较G组患者少(P<0.05);E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P组患者(P<0.05),而P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患者(P<0.05);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2、6、12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E组患者在术后2、6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P组、E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G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成功率高,镇痛效果确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减少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麻醉。
- 李红新苏铎华徐宁孔德煜杨仁温海明张茂薛宗锡
- 关键词:超声胸椎旁神经阻滞肺结核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短手术的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本文观察了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27例ASAI-II级短小手术的患儿,那男19例,女8例,年龄1~12岁,体重8~23 kg。采用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记录术前、术中5、15、25、35时的MAP、RR、SPO值,取术中4次数值的平均值与术前比较,并观察记录肢动等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MAP、HR、RR及SPO2与术前比较,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中较平稳,术后苏醒快、恶心、呕吐、躁动、低血压症等不良反应减少,本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詹锦六温海明代冬梅刘刚李红新陈树明何丽香
-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小儿手术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