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兰
-

-

- 所属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 季伟

- 作品数:399被引量:2,786H指数:2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呼吸道感染 住院患儿 住院儿童 B7-H3
- 丁云芳

- 作品数:150被引量:1,110H指数:1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肺炎链球菌 呼吸道感染 耐药性 耐药
- 严永东

- 作品数:284被引量:1,927H指数:2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呼吸道感染 B7-H3 住院患儿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 季正华

- 作品数:110被引量:517H指数:1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类偏肺病毒 呼吸道感染 儿童急性
- 陈正荣

- 作品数:263被引量:1,495H指数:2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呼吸道感染 B7-H3 肺炎支原体 住院儿童
- 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7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17715份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RSV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7年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以RSV为发病首位,7年平均年阳性检出率为23.42%。流行高峰季节在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5月份至9月份是低谷期;流感病毒(IV)平均年检出率为6.17%,以流感病毒A型(IVA)优势流行,但每年3月份流感病毒B型(IVB)检出率有所上升;副流感病毒(PIV1~3型)平均年检出率为3.84%,PIV流行呈常年性,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V3、PIV1、PIV2;腺病毒(ADV)平均年检出率为1.32%,以春、夏两季相对较高。(2)RSV感染以1岁以内婴幼儿(尤为男性)多见(P﹤0.01);IV与ADV感染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P﹤0.01);PIV3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P﹤0.01)。结论RSV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岁以内婴幼儿是其主要感染源;IV与ADV以冬春、夏季检出率较高,偏向3岁以上儿童;PIV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各亚型检出率及年龄分布不同。
- 张学兰季正华季伟丁云芳朱宏严永东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病毒感染儿童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原学分布。方法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1668侧7岁以下ARTI住院患儿新鲜痰液,细菌培养检测细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PCR)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N基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果1668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107例(66.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359例(21.5%),单纯细菌感染271例(16.3%),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222例(13.3%),混合感染255例(15.3%)。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19.2%),人类偏肺病毒(hMPV)次之(12.0%);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12.0%),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3.8%)。结论①本地区7岁以下ARTI儿童最常见病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②RSV是本地区冬春季低年龄婴幼儿ARTI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无流行迹象。本地区hMPV在2008年3~5月有一流行高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细菌病原。MP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 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朱宏邵雪军诸丽娟徐俊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偏肺病毒
- 2009—2010年苏州地区博卡病毒感染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3 826例患儿的痰标本,应用实时PCR检测HBoV DNA,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3)和腺病毒,同时采用逆转录PCR检测人偏肺病毒RNA,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支原体DNA,分析HBo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进行比较。结果 3 816份标本共检测到HBoV 272例(7.13%),仅次于RSV;HBoV单独感染率为32.7%,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合并感染率为18.38%,高于RSV和其他病毒的合并感染率(P<0.05)。HBo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夏季最多;6~18月龄婴幼儿检出率最高,占48.17%。在住院患儿中,HBoV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85.39%),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96.63%)、喘息(46.07%)、发热(56.18%)。与RSV相比,HBoV感染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均高于R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V是苏州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有单独的致病性,与RSV相比,在年龄、季节分布、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 李蓓荃季伟蔡利红孙慧明严永东丁云芳邵雪君张学兰徐俊
- 关键词:人类博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儿童
- t(8;21)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了解儿童 t(8;2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 4 1例儿童 t(8;2 1) AML 作了回顾性分析 ,取同期诊治的 19例 t(8;2 1)阴性 AML作为对照组。分析临床、形态学、染色体、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结果 本组 t(8;2 1) AML占同期连续的6 0例儿童急性 AML的 6 8.3% ,其中典型易位 2 9例、变异易位 2例、单纯 8q-各 2例、t(8;2 1)为特征的近四倍体 2例和隐匿易位 6例。 37例 (80 .4 % )为 M2型 AML ,大多有下述形态学改变 :白血病细胞有核凹陷、近核浅染区、胞浆嗜碱性、伴有成熟分化和核浆发育不平衡等 ;有 CD13高表达抗原 ;绘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的 2 3例均检出 AML 1/ ETO融合基因转录本 ,包括正常核型的 6例 ;t(8;2 1) AML与对照组相比 ,完全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性 (82 .4 % vs 75 % ,P>0 .0 5 ) ,但复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10 .7% vs 4 1.7% ,P<0 .0 5 )。结论 t(8;2 1) AML 是儿童 AML中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和 M2型有关 ,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
- 何军薛永权何海龙李建琴宋晓翔黄益萍何亚香张学兰柴忆欢朱伶俐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儿童免疫表型
- 整合素β1表达上调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 TKI耐药的影响
- 背景和目的:在许多国家,肺癌是因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早期肺癌缺乏症状,大约70%-8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大多晚期肺癌患者均接受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但是目前一线化疗疗效十分有限。而且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
- 张学兰
- 关键词:耐药吉非替尼整合素Β1非小细胞肺癌
- 文献传递
- 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患儿中7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810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810例患儿中556例病原检测阳性(68.6%),单纯病毒感染181例(22.3%),单纯细菌感染124例(15.3%),单纯支原体感染72例(8.9%),单纯衣原体感染10例(1.2%),混合感染169例(20.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35.8%),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13.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4.6%)。结论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 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诸丽娟
- 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病原学
- 2006-2011年苏州地区不同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发布特点
- 目的总结2006年1月一2011年12月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不同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一2011年12月因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收治于苏州儿童医院且病原检测阳性...
- 严永东陈正荣王宇清黄莉王美娟朱灿红季伟陶云珍张学兰
- 1527例喘息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 王字清季伟严永东陈正荣储矗邵雪君张学兰徐俊
- 2005年至2009年苏州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住院病例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分析苏州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流感住院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诊断、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等,数据行x2检验、趋势检验.结果 2005年至2009年共有480例经实验室确证的流感住院患儿,其中A型414例,B型66例,平均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66%;≤5岁患儿为419例,占87.29%;冬季(12月至次年4月)和夏季(7月至8月)发病占大多数;各年度流感住院患儿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9.7768,Х^2=8.7573;均P>0.05).流感住院病例的平均病程为(16.22±9.41)d,平均住院时间为(7.89±2.97)d,发热、呼吸困难、腹泻、需吸氧等临床特征均有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Z=4.9430,Z=2.1021,Z=3.2073,Z=2.3277;均P<0.05),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诊断也有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Z=-3.8762,Z=-3.5095;均P<0.01).15.5%(60/387例)流感病例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15.0%(72/480例)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合并细菌感染儿童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合并病毒感染者(Z=-3.1290,P<0.01).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流感住院病例呈现季节性分布,与肺炎链球菌及RSV混合感染现象较常见,且低年龄组儿童的临床症状较严重.
- 朱秋丽张学兰张涛赵根明丁云芳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
- bFGF和IGF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3~6月龄的雄性SD大鼠处死后,取双侧股骨、胫骨的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将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的培养基分为4组:①bFGF组;②IGF组;③bFGF+IGF组;④对照组。以上各组均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青霉素、链霉素。显微镜下观察BMSc的生长特性,用MTT法测得的细胞相对值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改良Gomori氏钙钴法计数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率的细胞。结果 BMSc在传代培养前两天,各组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从第二至第八天,bFGF组、IGF组、bFGF+IGF组的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bFGF+IGF组明显高于其它3组。含细胞因子3组的AL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bFGF+IGF组的阳性率最高。结论 bFGF、IGF都能促进BMSc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两者同时运用优于单独使用;bFGF、IGF在促进BMSc增殖与分化时起协同作用。
- 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张德强张学兰
-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