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吉
作品数: 49被引量:1151H指数:22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所在地区:辽宁省 沈阳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郝占庆
作品数:109被引量:2,617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北坡 生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
王绪高
作品数:64被引量:1,47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火烧迹地 森林景观 群落结构
蔺菲
作品数:35被引量:42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木本植物 苔藓植物 物种组成
原作强
作品数:28被引量:34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木本植物 径级结构 物种组成
李步杭
作品数:13被引量:59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样地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北坡红松短期更新动态
张昭臣王绪高叶吉蔺菲原作强刑丁亮郝占庆
基于MaxEnt模型评估刺五加在东北地区的空间分布被引量:27
2019年
研究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在东北地区的潜在分布区及生态适宜性,针对267个刺五加分布样点数据和17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简称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评估刺五加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的AUC值为0.929,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信度高,可以用来预测刺五加的地理分布。刺五加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山脉及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分布面积约为22.12万km^2,存在概率最高的区域主要在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以及黑龙江省中部。影响刺五加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均降水量、森林类型、极端低温、生长季降水量及海拔。耦合了大尺度环境数据、植被群落类型数据与刺五加分布之间的关系,预测了东北地区刺五加的生态适宜区及主导环境因子,为其种群恢复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书越潘少安王明睿王明馨叶吉
关键词:刺五加最大熵模型潜在分布区生态适宜性
长白山北坡木本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56
2003年
在长白山北坡海拔 70 0~ 2 6 0 0m的坡面上 ,海拔每上升 10 0m设立一个样点 ,共计 2 0个样点。调查每个样点中木本植物的生态重要值 ,并计测样点内包括气候、土壤、林冠郁闭度在内的 13个环境因子。应用CANOCO3.12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 (CCA) ,应用CANODRAW3.0作出了种类、样点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 ,排序图上清楚地反映了长白山北坡木本植物种类、群落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海拔梯度引起的气候差异是影响长白山北坡植物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 ;2 )环境因素对森林内不同层次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按影响程度大小 ,影响乔木层种类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温度、降雨、土壤因素和林冠郁闭度 ,对于灌木层 ,则依次为雨量、林冠郁闭度、温度和土壤因素 ;3)就整个长白山北坡来讲 ,按CCA所获得的相关系数大小 ,土壤因素对灌木层结构与种类的影响大于乔木层 ;土壤因子中 。
郝占庆郭水良叶吉
关键词:木本植物群落典范对应分析
光质对黄芩生长与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冠层光谱组成的差异显著影响着林下植物生长和功能性状的表达。本文采用全光谱、紫外⁃A(UV⁃A)辐射、蓝光、绿光、红光等不同LED定制光源对黄芩幼苗进行培养,研究林下药用植物黄芩生长、形态发育、生物量分配、生理特征以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特征,旨在探究适合其产量与品质提升的最佳光环境,为林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与全光谱相比,UV⁃A显著降低了黄芩株高、地径、叶片厚度和叶面积比,以及各器官生物量;红光显著降低了黄芩地径、生物量、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ФPSⅡ)及总黄酮浓度;蓝光下黄岑的根长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分别上升了48.0%和10.8%,而叶片数、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降幅为20.0%和31.6%,其余主要生理生化性状均与全光谱下响应一致。蓝光在黄芩光合功能维持、生物量积累及次生代谢物合成方面起促进作用,而红光和UV⁃A在黄芩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方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黄芩种植可适当增加蓝光的配比,以提高其产量与品质。
杨颜萌张家兴李亚茹马靖然王铎靳占才谢路路邓娇娇叶吉于大炮王庆伟
关键词:冠层光谱次生代谢产物功能性状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分类被引量:10
2022年
快速、准确识别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与传统实地调查的方法相比,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近地面遥感技术可以灵活、高效和便捷地获取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影像,而如何从包含丰富信息的诸多特征中选择信息量大且冗余度低的特征进行树种自动识别,是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25 hm^(2)温带针阔混交样地为主要研究平台,于2019年8月使用无人机搭载的光谱传感器获取面积为6 hm^(2)的高光谱影像,选择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6种林冠层树种作为实地标记树种,使用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对所选目标树种进行精确定位,结合2019年样地复查结果对研究区的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法、最大似然法和马氏距离3种分类方法进行冠层树种的自动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卷积神经网络的树种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99.85%、0.998)优于最大似然法(89.11%、0.86)和马氏距离法(79.65%、0.75)。(2)在3种分类方法中,单个优势树种分类精度均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为最高精度,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的最高分类精度分别为100%、99.9%、99.9%、99.8%、99.8%和99.5%。(3)从分类效果看,卷积神经网络混分程度最低,马氏距离法混分程度最严重。研究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完成对温带天然林林冠树种的准确高效分类,在树种多样性监测和林业资源调查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郑迪沈国春王舶鉴戴冠华蔺菲胡家瑞叶吉房帅郝占庆王绪高原作强
关键词:天然林最大似然法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CBS):群落组成与结构被引量:130
2008年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长白山区是阔叶红松林的核心分布区。参照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 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4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内建立了一块25hm2的固定样地(简称CBS),这是目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森林多样性动态研究网络中最北端的一块,也是全球温带地区最大的一块森林样地。2004年夏的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有52种,隶属于18科32属。总的独立个体数为38902,包括分枝的总个体数为59121。植物组成上属典型的长白山植物区系,同时混有一些亚热带和亚寒带成分。群落优势种明显,个体数最多的前3个种的个体数占到总个体数的60%,前14个种占到95%,而其余38个种只占到5%。从物种多度、胸高断面积、平均胸径和重要值来看,群落成层现象显著,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种。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近似于正态分布或双峰分布,而次林层和林下层树种则表现出倒"J"形或"L"形。红松、紫椴(Tilia amur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mono)和春榆(Ulmus japonica)几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随物种、径级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其它一些树种的分布格局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郝占庆李步杭张健王绪高叶吉姚晓琳
关键词:群落动态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被引量:51
2008年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是该地区阔叶红松林经皆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阶段。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一块5hm2的次生杨桦林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对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丰富,共包括16科28属44种;区系特征明显,北温带成分占主要部分;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0101,不包括分枝的独立个体数为16565;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等分析来看,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它们的更新却非常差,随着演替的进展,这些先锋树种将逐渐走向衰亡;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如红松(Pinusko-raiensis)和紫椴(Tilia amurensis)等已经在次生杨桦林中占有了一定的比例,林下更新良好,逐渐进入林冠层并最终取代杨桦等成为该森林的优势种;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演替先锋树种和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其它的小乔木和灌木树种则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但与地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郝占庆张健李步杭叶吉王绪高姚晓琳
关键词: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天然次生林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植物的养分吸收与归还被引量:12
2007年
为揭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早春植物的养分循环功能,在调查早春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早春植物养分吸收与归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春植物的生物量为588·744kg·hm-2,占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总生物量的0·279%;早春植物吸收N、P、K的总量分别是14·916、3·078和7·292kg·hm-2。顶冰花的腐解率最高,为0·085g·g-1·d-1,完全分解只需33d;黑水银莲花的腐解率最低,为0·058g·g-1·d-1,完全分解需要49d。可见,早春植物在冬春两季的过渡时期衔接了物质流,并在其他植物的生长期归还了养分,对森林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的连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永斌殷有于凤英郝占庆叶吉
关键词:早春植物阔叶红松林
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类型与结构变化被引量:20
2007年
基于遥感技术,并在GIS的支持下对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研究区森林资源本底为成熟阔叶林和成熟针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8.52%;1999年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5.96%。1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了17.6%,成熟林比例下降到48.75%;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森林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些森林经营方式不够合理,不利于森林进展演替;森林蓄积结构较为单一,应改进营林措施,增加乡土良种的培育。
姜萍于德永董百丽叶吉闫晓旺吴钢
关键词:森林资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被引量:27
2008年
应用随机分布多度模型和聚集分布多度模型,探讨不同研究尺度下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预测的物种多度不仅受物种分布面积大小的影响,还受其聚集程度的影响。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尺度效应,即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无论是随机分布多度模型还是聚集分布多度模型,通过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来预测物种多度的准确度都在下降。聚集分布多度模型预测物种多度的结果要好于随机分布多度模型,这表明该区大多数物种是聚集分布的。由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不同物种多度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也不同。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活史特性是必要的。
王绪高郝占庆叶吉张健李步杭姚晓琳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