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兴林
作品数: 49被引量:361H指数:12
  • 所属机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马胜利
作品数:149被引量:1,242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声发射 断层 断层泥 汶川地震 地震
刘力强
作品数:163被引量:993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声发射 岩石变形 断层 应变场 地震
马瑾
作品数:226被引量:2,928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断层 失稳 地震活动 声发射
解朝娣
作品数:52被引量:190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研究主题:地震 M 汶川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何丽娟
作品数:95被引量:1,48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构造-热演化 大地热流 热流 岩石圈 沉积盆地
超高速并行网络声发射观测系统被引量:11
2003年
在实验室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分布式并行控制技术 ,研制开发了 32通道、12位精度、最高 50Mhz采样率、每秒钟可以记录 10 0 0个以上声发射事件全波形的记录仪。这一系统的综合技术指标在国际上同类实验室中将处于领先地位。
刘力强雷兴林
关键词:声发射高速数据采集记录仪微破裂
花岗岩变形破坏的阶段性模型——应力速度及预存微裂纹密度对断层形成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1
2004年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雷兴林佐藤隆司西泽修
关键词:花岗岩岩石变形声发射
运用CT技术探测岩石标本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被引量:4
1989年
本文讨论运用超声探测技术及计算机层析技术探测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的三维速度方法.运用卷积反投影重组法对标本波速图象进行重建,用理论数据对方法进行了检度结构检验和误差分析,为实际探测提供基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雷兴林马瑾
关键词:CT技术
两种不同粒度花岗岩中的声发射的震源分布分形结构和震源机制解被引量:2
1994年
粗粒稻田花岗岩(平均粒径5mm)和细粒大岛花岗岩(粒径小于2mm)样品在三轴压缩实验中产生变形。其声发射(AE)由20个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每次实验中,依据观测资料的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均测到数千个事件。两种岩石的声发射源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稻田花岗岩和大岛花岗岩的平均分维标度分别为2.3和2.7。两种岩石的声发射源机制差异较大。稻田花岗岩在整个破裂过程中,S型(源于剪切破裂)占主导地位,而大岛花岗岩破裂类型则依赖于应力水平:在低应力阶段,C型(挤压破裂)占主导地位(虽然数量极少);应力达到破裂强度80%前,破裂以T型(张性破裂)为主;高于此应力水平时,随着应力增大,S型逐渐变为主要破裂类型。
雷兴林西沢修楠濑勤一郎佐藤隆司陈时军
关键词:花岗岩声发射震源分布震源机制
三轴压缩下不同构造花岗岩的微破裂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学意义被引量:9
1999年
利用一套新型的声发射测量系统 ,研究了三轴压缩下两种花岗岩变形过程中微破裂活动的时空分布 .Inada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丛集现象不明显 ,因而根据微破裂难以准确推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 ;而Mayet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丛集出现 ,在空间上沿主破裂丛集分布 ,因此根据微破裂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 .
刘力强马胜利马瑾雷兴林楠濑勤一郎西泽修L.Jouniaux
关键词:微破裂地震活动花岗岩
重庆荣昌井水位的同震响应机理研究
荣昌井位于重庆荣昌天然气田内,在过去的几十年,该地区记录到由废水回注引起的地震活动高达上万次,最大震级5.2级。在2007年11月至2019年底,气田内部及附近发生了41次ML3.0以上的浅震,最大震级4.9;同期在该井...
来贵娟雷兴林蒋长胜王未来巩浩波
重庆荣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加密观测被引量:17
2011年
荣昌地区地震活动性原本很弱,历史上无5级以上地震的记载。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工业部门将采集天然气过程产生的污水通过废井回灌,该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级逐渐增大,并于1997年发生了5.2级地震,从而为研究注水诱发地震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由于该地区仅有一个地震台,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很低,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需求。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日本地质调查所和重庆市地震局于2008年7月在荣昌地区架设了6套流动台站,对该区地震活动进行连续观测。在提高监测能力的同时,使地震震源的定位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深入研究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注水诱发地震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王小龙马胜利雷兴林余国政王强郭欣桑原保人今西和俊
关键词:诱发地震地震观测
京津唐张地区震级频度关系的空间扫描被引量:3
1990年
对京津唐张地区地震震级频度关系进行空间扫描后,发现该区的震级频度关系有三种类型:第1类符合线性b值模型,第Ⅱ、第Ⅲ类符合特征震级模型。近22年来未发生大震的地区往往属第1类。大震区往往属第Ⅱ、Ⅲ类。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岩石破裂及破裂连结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高b值线性模型。在岩石伴有粘滑的摩擦滑动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低b值线性模型。但是在一个完整岩石的破裂和失稳错动全过程中声发射事件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震级模型。由此说明某一区域的震级频度关系可能反映了该区构造变形所处的阶段。一个地区震级频度关系上的多次转折可能包含了地区构造几何信息。一些未发生大震的地区,在中等震级段出现b值非线性现象,这可能意味着它更接近失稳前的临界状态。
马瑾雷兴林焦文捷刘力强
关键词:震级频度关系B值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被引量:26
2007年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闻学泽马胜利雷兴林西泽(桑原)保人木口努陈渠
关键词: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被引量:26
2013年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s及10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盖层,其中盆地中部沉积层相对偏浅.而周期20s及35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中下地壳的扬子克拉通整体呈现较高的相速度分布,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结构.这其中吉首—常德的武陵山区附近出现明显高速异常,可能与江南古陆古火山岛链(雪峰—九岭弧形古火山群)活动有关,火山活动导致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造成了武陵山重力异常,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的物质向南逃逸;在地形上,此处恰好对应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并将华南地块分隔为东西两大部分.最后我们在瑞利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反演出该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周边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娄山等地质构造与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发生机理.
王小龙马胜利郭志雷兴林夏英杰郭欣余国政勾宪斌蒋霞东
关键词:瑞利面波相速度剪切波速度结构三峡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