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昔
作品数: 186被引量:471H指数:11
  • 所属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 所在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云庆
作品数:464被引量:1,071H指数:14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
研究主题:脊髓背角 人体解剖学 神经元 脊髓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王亚云
作品数:83被引量:294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受体亚型 人体解剖学 MRNAS 脊髓背角 5-HT
王文
作品数:234被引量:1,279H指数:17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研究主题:芪丹通脉片 受体亚型 中医药疗法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
黄静
作品数:35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 脊髓内 受体亚型 脊髓背角 脊髓
陈晶
作品数:21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 脑啡肽 PREPROENKEPHALIN 坐骨神经 解剖学实验教学
刺激延髓背角诱发的小鼠脑干网状结构内向Vmo投射的GABA能神经元突触后反应的电生理学研究
2008年
本实验利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离体脑片,结合TMR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在荧光镜和红外镜头下,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对电刺激延髓背角(即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诱发的小鼠小细胞网状结构(PCRt)内GABA能和TMR逆标的运动前神经元的突触后反应及其反应类型、药理学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高频刺激(20 Hz)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运动前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兴奋性的突触后电流(EP-SCs),波形显示为单突触反应;(2)电压钳记录模式下,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AMPA受体)拮抗剂氨基-2-硝基喹啉-2,3-二酮(CNQX)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AP-5)均可显著降低刺激Vc所诱发的小鼠PCRt内GFP和TMR双标神经元的EPCSs的幅值;(3)电流钳模式下,刺激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神经元上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小鼠PCRt内向三叉神经运动核(Vmo)发出投射的GABA能运动前神经元可通过其细胞膜上AMPA受体或NMDA受体的介导,对口面部伤害性信息发挥整合和调控作用,以实现对口面部伤害性反射活动的精确调节。
葛顺楠陈涛牛乐武胜昔李金莲高国栋
关键词:全细胞记录延髓背角
脑啡肽真的是“肽”极而否么?
2011年
《普通精神病学档案》(Arch Gen Psychiatry)杂志在2010年6月刊登了一篇关于美国退伍老兵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患痴呆风险之间关系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显示,患有PTSD的退伍老兵患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风险将近其他退伍老兵的两倍。作者虽给出了这种相关性的解释,但我们发现脑啡肽可能也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
孙星星徐浩杜婷婷陈晶武胜昔徐礼鲜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啡肽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胚胎期和生后早期PPE-GFP转基因小鼠视网膜内ENK能神经元的分布
詹从清韩蕊陈晶黄静武胜昔
大鼠神经系统内5-羟色胺_(1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英文)被引量:12
2002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神经系统内 5 -羟色胺 1A受体亚型 (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主要分布于梨状皮质、隔核、丘脑腹后核、丘脑网状核、杏仁基外侧核、Purkinje细胞层、红核、面神经核、斜方体核等 ;在海马、额叶皮质、丘脑背内侧核、脚间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中缝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背角浅层、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等结构内有中等强度的分布 ;在嗅球、尾壳核、苍白球、斜角带核、终纹床核、缰核、黑质、上橄榄等部位有弱的分布。本文的结果提示 5 -HT1 AR阳性结构广泛地分布在大鼠神经系统 ,它们可能介导 5
武胜昔王亚云王文李云庆
关键词: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化学
5-HT受体亚型在原代培养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表达被引量:2
2002年
为探讨脊髓背角内 5 -HT发挥作用的受体类型及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胎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产率进行了观察 ,再利用反转录 PCR方法观察了 5 -HT受体 14种亚型 m RNAs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原代培养的背角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 ,存活时间达到 14~ 2 1d。对培养的背角细胞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细胞核蛋白 (Neu N)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的结果表明 ,神经元的产率超过 90 % ;用 PCR方法在培养的背角神经元中检测到了 5 -HT1 A、5 -HT1 B、5 -HT1 D、5 -HT1 F、5 -HT2 A、5 -HT2 C、5 -HT3、5 -HT4 、5 -HT5A、5 -HT5B、5 -HT6 和 5 -HT7等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但上述各受体亚型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未检测到 5 -HT1 E和 5 -HT2 B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结果表明 ,本研究建立的实验方法可满意地获得原代培养脊髓背角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不但表达多种受体亚型 ,而且表达类型与以往在成年大鼠脊髓背角观察到的表达状况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 5 -HT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亚云武胜昔刘翔宇王文李云庆
关键词:原代培养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
帕金森病小鼠相关脑区内钙结合蛋白D28kmRNA的表达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钙结合蛋白 D2 8k(Ca BP)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将 1-甲基 - 4-苯基 - 1,2 ,3,6 -四氢吡啶 (MPTP)按 30 mg·kg- 1剂量腹腔注射给 C5 7BL 小鼠 ,建立 PD鼠模型 .用反转录 PCR及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 PD鼠和正常鼠脑内 Ca BP m 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鼠对比 ,Ca BP m RNA在 PD鼠的海马、纹状体、黑质等脑区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结论  Ca BP可能通过对特定脑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来抵御
王连刚武胜昔王喜青武毅军冯幼启
关键词:钙结合蛋白帕金森病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MRNA
抗氧化治疗慢性胰腺炎疼痛的荟萃分析
<正>目的:探讨抗氧化治疗慢性胰腺炎疼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检索从1980年到2014年,在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sycINFO、Scopus、EMBASE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抗氧化治疗慢性胰腺炎...
蔡国洪黄静陈晶武胜昔
文献传递
痛温觉和本体觉传入纤维在小鼠脊髓内的不同发育特点(英文)
2006年
本研究通过采用钙基因相关肽(CGRP)和小牛白蛋白(PV)分别标记胚胎15d(E15)到生后3d(P3)小鼠脊髓的痛温觉和本体觉两种初级传入纤维,观察了这两种纤维在小鼠脊髓内投射和终止的发育变化。结果显示:CGRP样免疫阳性(LI)纤维最早于E16出现在脊髓背角浅层,并在E17和E18时逐渐向背角外侧和深层终止。在出生后,CGRPLI纤维在背角的分布特点无明显变化,但是在背角浅层的纤维数量进一步增加,分支状态更为复杂。另外,还在E16时开始出现向对侧脊髓背角发出侧支投射的CGRP-LI纤维,至生后早期,向对侧投射的纤维数量增多。PVLI纤维最早于E15进入脊髓灰质。E16时,已有较多的PVLI纤维到达中间带灰质和腹角。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脊髓腹角内PVLI本体觉纤维和终末的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并于生后早期(P0P3)时达到最高水平。本体觉传入纤维的终末在E17时开始与脊髓腹角内的运动神经元形成密切的接触。本实验结果表明痛温觉和本体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终止形成于小鼠胚胎晚期和生后早期,并具有时空特异性。这为深入理解感觉信息在脊髓传递和调节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依据。
冯枫黄静刘翔宇李云庆武胜昔
关键词:发育脊髓
利用GAD67-GFP基因敲入方法显示小鼠脊髓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英文)被引量:10
2003年
γ-氨基丁酸 (GABA)是脊髓背角、前角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为了更好地观察脊髓背角内 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 ,本研究使用了两种谷氨酸脱羧酶 67-绿色荧光蛋白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并观察了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表达状况。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显示脊髓内所有的 GF P阳性神经元基本上都呈 GAD67和 GABA阳性 ;GFP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 ~ 层最为密集 ,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 ,而在脊髓背角其它部位及前角则呈散在分布。脊髓内 GF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 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一致。本文作者等还进一步在 GAD67-GFP敲入小鼠中观察了 GFP和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蛋白 (Neu N )的共存状况。脊髓背角内 GFP阳性神经元分别占 、 和 层的 Neu N阳性神经元的 3 1.5 %、3 3 .3 %和 44 .7% ,与以往的 GAB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在GAD67启动子的调节下正确地表达于 GABA能神经元 ,该基因敲入小鼠可用于脊髓
武胜昔玉卷伸章王亚云柳川右千夫小幡邦彦李云庆金子武嗣
关键词:谷氨酸脱羧酶脊髓小鼠基因敲入神经元
阑尾的大体解剖学研究及其影像学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成人尸体阑尾的大体表现及变异,为阑尾影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体解剖学测量方法研究31例尸体阑尾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走行。结果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 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 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为1.5~8.9 cm,直径为4~7 mm。结论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
邹昌旭张琰君武胜昔
关键词:阑尾大体解剖学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