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焱
-

-

- 所属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 所在地区:江苏省 苏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朱莲芳

- 作品数:41被引量:223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能见度 气象灾害 应急指挥 城市热岛 城市化进程
- 刘红年

- 作品数:118被引量:1,131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城市热岛 城市 气溶胶 能见度
- 杨金彪

- 作品数:25被引量:76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气象灾害 应急指挥 城市化进程 能见度 城市化
- 张宁

- 作品数:110被引量:1,02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城市热岛 同时蒸馏萃取 城市 挥发性风味成分
- 唐丽娟

- 作品数:14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能见度 灰霾 边界层 风廓线 灰霾天气
- 苏州市气溶胶消光特性及其对灰霾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为研究气溶胶消光特性对城市灰霾特征及形成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年1月─2013年12月4 a的苏州市逐时散射系数、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以及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数据,对该市气溶胶散射系数、消光特性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气溶胶散射系数为(301.1±251.3)Mm^-1,日变化呈双峰型,早高峰出现在07:00─08:00,晚高峰出现在20:00─21:00;其年内变化呈夏季低、冬季高.气溶胶散射系数与ρ(PM2.5)的相关系数为0.77,高于与ρ(PM1)和ρ(PM10)的相关性,PM2.5散射效率为6.08 m^2/g.气溶胶散射系数受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影响:风速〈4 m/s时,气溶胶散射系数下降迅速;风速在4-6 m/s时,气溶胶散射系数随风速下降缓慢.苏州市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平均值为0.84,散射消光比平均值为0.79,说明该地区气溶胶消光以散射性气溶胶为主.气溶胶散射消光、气溶胶吸收消光、空气分子散射消光、NO2吸收消光分别占大气消光的82.33%、13.63%、2.72%和1.32%.研究表明,对气溶胶散射消光贡献最大的非吸收性PM2.5是苏州市能见度下降、灰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
- 杨康刘红年朱焱王学远林惠娟
- 关键词:散射系数消光系数
- 基于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确定混合层高度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8
- 2016年
- 利用苏州地区2010年1月4,7,16日和2月4日4天的激光雷达及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比较了不同遥感手段探测晴天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差异,发现试验期间该地区的混合层高度在300~1500 m之间。利用梯度法、标准偏差法、小波法从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混合层高度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都能较好地反演混合层高度并且一致性较好,三者差异主要存在于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和消亡阶段;梯度法和小波法结果无明显差异,而标准偏差法结果稍高于其他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的大气温度,使用温度梯度法估算大气混合层高度,并与激光雷达探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激光雷达探测结果高于微波辐射计观测结果;两种遥感手段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激光雷达同微波辐射计结果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边界层的发展和消散阶段,这是由两种遥感手段探测原理不同造成的。
- 杨富燕张宁朱莲芳朱焱
- 关键词:混合层高度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大气边界层
- 基于Landsat卫星资料的苏州城市热岛效应遥感分析被引量:18
- 2010年
- 为了对苏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采用三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影像资料来反映地表热辐射信息。基于CART决策树分类得到每个时期的土地覆盖分类图,然后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并对2个时期的地表温度进行标准化分级处理,计算得到采取本文定义,1986,1995及2004年的热岛面积指数分别为4.87%,11.10%和37.87%。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市存在比较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并且在20多年中随着城市化过程热岛范围进一步扩展。
- 朱焱朱莲芳徐永明季嬿
- 关键词:城市热岛卫星遥感
- 苏州市能见度与影响因子关系研究
- 大气能见度研究成为当前城市气候研究的重点方向,大气能见度和当时的天气情况密切相关, 出现雾、霾、降雪、降雨等天气现象时,大气透明度就会降低,从而使能见度比较差,与此同时,气溶胶颗粒物作为能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
- 朱焱杨金彪朱莲芳唐丽娟季嬿
- 关键词:能见度气溶胶颗粒物空气质量
-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对苏州大气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 本文主要利用Land-sat高分辩卫星资料分析了苏州20多年城市化进程的情况,研究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苏州城市化对本地大气环境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1)苏州城区气温普遍明显上升,热岛效应明显;(2)苏州大气灰霾增...
- 杨金彪朱莲芳解小寒朱焱
- 关键词:城市化大气环境全球变暖
- 文献传递
- 苏州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研究
- 在研究城市区域气候的基础上,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在城市化进程下的区域气候变化研究这一热点问题上开展的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着眼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区域气候变化,对苏州进行城市化进程下的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必...
- 朱焱
-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区域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
-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对苏州大气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 本文主要利用Land-sat高分辩卫星资料分析了苏州20多年城市化进程的情况,研究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苏州城市化对本地大气环境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1)苏州城区气温普遍明显上升,热岛效应明显;(2)苏州大气灰霾增...
- 杨金彪朱莲芳解小寒朱焱
-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负面效应
- 文献传递
- 苏州城区大气边界层低空急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利用2012年苏州城区风廓线雷达的观测资料,从低空急流个例分析入手,选取1、4、7、10月四个典型月份,分析该地区边界层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及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春两季低空急流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出现频率最低。在4个典型月份里低空急流均表现出日落后出现频率升高,夜间保持稳定,日出后出现频率降低的特征。全年有80%的低空急流分布在900 m以下高度上,冬、夏季平均高度最低。全年低空急流风速70%以上集中在4~12 m·s^(-1),小于4 m·s^(-1)和大于20 m·s^(-1)的低空急流出现频率较低。
- 程佳张宁朱焱刘培宁陈燕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低空急流
- 苏州城市热岛对污染扩散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由于城市环境对污染扩散的影响主要包括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以苏州市为例,利用南京大学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JU-CAQPS),设置存在热岛影响和消除热岛影响两组敏感性试验,将城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进行区分,研究了城市热岛对苏州污染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增加了大气不稳定性,产生了向市区辐合的热岛环流,加大了市区上空的垂直速度,增加了城市大气的扩散能力。城市热岛总体上使地面污染物浓度下降,城区PM_(10)和PM2.5减少约5×10-9kg·m-3,城区气溶胶各成分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地面能见度则相应增加,城市热岛使市区能见度增加约0.5 km。在180 m高度以上,城市热岛使PM_(10)和PM2.5浓度上升,气溶胶各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400 m高度左右,城市热岛环流可使PM_(10)和PM2.5增加,最大可达11×10-9kg·m-3和9×10-9kg·m-3左右,同时使水平能见度下降。城市建筑的动力效应可大幅度降低市区风速,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热岛作用(热力作用)和建筑的动力作用相反,但热岛对污染扩散的有利作用小于建筑动力学效应的不利作用。
- 朱焱刘红年沈建季嬿
- 关键词:城市热岛污染扩散
- 环太湖地表城市热岛长期遥感资料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利用MODIS/Aqua地表温度产品(MYD11A1)分析了2003—2013年环太湖城市地表温度和地表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地表城市热岛与大气稳定度、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在2003—2013年日间的不稳定类天数最多,约占总天数50%。不稳定类天数在2003—2010年呈增加趋势,2010年后呈减少趋势;中性类与不稳定类天数年变化的位相相反,与弱不稳定类天数年变化的位相大致相同。受云和降水影响,MODIS图像质量随着不稳定度的降低而降低。日间地表城市热岛在不稳定大气边界层条件下最强,城市热岛强度随着白天边界层不稳定度的降低而减弱。近10年来环太湖城市圈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用地面积增加,2010年环太湖城区的地表温度较2004年普遍升高约1℃,部分新城区的地表温度升高3℃以上,高温范围扩大,形成一条环太湖的高温带,分析地表温度和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对研究城市化带来的区域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赵亚芳张宁陈燕朱焱
- 关键词:MODIS地表温度大气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