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春
作品数: 33被引量:260H指数:10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社会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余冬保
作品数:44被引量:35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血吸虫病 健康教育 吡喹酮 日本血吸虫
和文臻
作品数:11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女性性工作者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艾滋病歧视 艾滋病
刘卫平
作品数:8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医院
研究主题:艾滋病 医院感染 健康教育材料 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
富晓星
作品数:32被引量:31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化 男同性恋 同性恋 艾滋病
王若涛
作品数:34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艾滋病 影响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学龄儿童
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国内现有关于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大多假定在歧视艾滋病与艾滋病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通过基线调查、干预试验与干预后调查来验证这一假设,继而提出通过传播艾滋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歧视的策略。然而,恰恰是人们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与信息而不是无知导致了污名与歧视。因此,考察人们获取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途径以及这些信息对其认知、行为的影响,才是挖掘歧视的根源的关键。本研究从承载艾滋病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健康教育材料以及艾滋病防治活动过程中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与目标人群的互动入手,考察艾滋病歧视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反歧视策略。
张有春和文臻
关键词:艾滋病污名歧视健康教育
目标人群对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评估的调查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农村和城市居民、吸毒者、性工作者四类目标人群对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四类目标人群阅读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材料的评判在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居住地、月收入中的差异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婚姻(χ2=4.96,P>0.05)、职业(χ2=3.87,P>0.05)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小学文化OR值(10.335)最大,其次为初中文化。学历、性别、民族、月收入4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均大于1,均是危险因素。年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OR值小于1,是保护因素。结论学历是材料评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低文化水平,开发和制作有效的健康教育材料,对遏制艾滋病的蔓延有重要作用。
刘卫平余冬保张有春郭蕾
关键词:艾滋病
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被引量:18
2007年
现代意义上临终关怀的重点是以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在以医学为主角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中,渐渐渗透了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实质上,在临终关怀尚未制度化时,人文社会科学就已切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且并未将问题意识局限在量化的临终阶段①,而是延展至疾病、生死、制度、秩序、习俗、仪式等最重要的社会表象,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与结构及其相配合的社会人格、族群心理和集体情感等层面。人类学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富晓星张有春
关键词:临终关怀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
艾滋病引起的社会学问题被引量:14
2003年
艾滋病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其暂时的不可治愈性,使得有效的预防成为抵制艾滋病传播、泛滥的惟一正确选择,这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综合治理。在此,我们刊登一组从事艾滋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文章,具体介绍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传播特点、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预防的重要性,旨在使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问题。
王若涛张有春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性疾病
文化生存与乡村发展:一种生命观的解读被引量:2
2017年
在关于民族文化与乡村社会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浪漫情绪。有学者把民族文化视为一种实体,认为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础,丧失了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将不复存在,因此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必须保护乃至抢救民族文化。还有学者认为,乡村民众一度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现代化、都市化破坏了乡土的宁静,乡土重建就是要让农村回到过去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民族文化和乡土社会与个体生命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研究者的任务是确定特定文化或村落所处生命历程的具体阶段,以对症下药,使其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不是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让其保持不变或回到过去。
张有春
关键词:文化生存乡村发展命运观
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恐吓策略及其危害被引量:12
2017年
在涉及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大众宣传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说服策略被开发利用,而所有策略的核心,无非是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在这些策略背后,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隐含的"恐吓策略"普遍存在。在我国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过程中,恐吓策略一度被推到极致。人们在接受宣传教育后,一方面产生了对艾滋病的极大恐惧,另一方面出现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道德化拷问与歧视。恐吓策略对个体、社会及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与影响,但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张有春
关键词:艾滋病污名化歧视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被引量:15
2011年
艾滋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艾滋病相关的污名与歧视被认为是阻碍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性因素。大多对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关注歧视产生的心理与认知根源,忽视了塑造艾滋病话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与结构性因素。要成功地达成反歧视目的,必须从媒体与公共卫生领域这两个塑造艾滋病话语的主导性力量抓起。
张有春
关键词:污名歧视艾滋病
福柯的权力观对医学人类学的启发被引量:5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人类学在中国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与批判两种理论视角都被广泛用于解释国内的疾病、健康及治疗相关现象。近年来,国内又出现了借助福柯的知识/权力观贯通两种理论取向的努力,开启了医学人类学理论阐释的新路径与新领域。
张有春
关键词:权力知识真理医学人类学
两种真实的交织碰撞——一个西南贫困地区民族村落的田野与日常
2022年
本真性是当前人类学界在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等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乙丑村进行的田野调查发现,在人口、贫困、婚姻、时间感知等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真实:来自外部的文字、数字的真实与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之间既冲突、矛盾,又彼此影响、建构。本文没有纠结于哪一种真实更本真的问题,而是将二者都视为饱含人们的主观意愿与实践策略的社会文化建构,并以两种真实的交汇界面为对象,揭示它们之间产生不符的原因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当地民众日常行为逻辑,以呈现他们的生存样态。
张有春杜婷婷
关键词:本真数据失真
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被引量:5
2009年
从疾病、环境及人类文化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发现物理环境及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疾病与治疗的首要决定因素,此即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20世纪80年代末,生物文化视角受到了持批判视角的医学人类学家的猛烈抨击,他们主张有必要把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量纳入到其生态学模式之中。但生物文化这一源自人类学整体论传统的研究视角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疾病与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文化解释文化的社会文化行为做了补充。
张有春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