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颖
-

-

- 所属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相关作者
- 廖青

- 作品数:160被引量:656H指数:15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甘蔗 硒 富硒 土壤硒 菌种资源
- 刘永贤

- 作品数:389被引量:1,289H指数:20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富硒 硒 土壤硒 土壤 富硒土壤
- 江泽普

- 作品数:163被引量:8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甘蔗 硒 富硒 土壤硒 赤红壤
- 梁潘霞

- 作品数:133被引量:4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富硒 硒 甘蔗 土壤硒 富硒土壤
- 陈锦平

- 作品数:117被引量:33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富硒 硒 土壤硒 小白菜 水淹
- 一种从从富硒辣木中高效提取硒多肽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从富硒辣木中高效提取硒多肽的方法,涉及天然产物提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前处理、(2)提取辣木硒蛋白、(3)一次酶解、(4)二次酶解和(5)纯化;本发明提出了在富硒辣木中高效提取硒多肽,通过...
- 梁潘霞刘永贤沙国新廖青邢颖潘丽萍江泽普陈锦平黄太庆
- 文献传递
- 亚硒酸钠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硒富集及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评价亚硒酸钠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硒富集及转化的影响,为利用外源硒生产优质富硒稻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盆栽优质常规稻基施或在其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测定亚硒酸钠不同施用方法处理的水稻产量性状及水稻对硒的吸收和累积量,分析水稻对外源硒的综合利用率及稻米的有机硒转换率。【结果】施用亚硒酸钠水稻的产量均低于对照(CK),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仅在分蘖期叶面喷施1次亚硒酸钠的处理对提高水稻各部位硒含量无显著影响,而抽穗前叶面喷施1次亚硝酸钠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水稻各部位的硒含量(P<0.05,下同)。施用1次亚硒酸钠处理水稻的糙米和精米硒含量排序为抽穗前叶面喷施>拔节期叶面喷施>基施>分蘖期叶面喷施>CK;施用2次亚硒酸钠水稻的糙米和精米硒含量排序为拔节期+抽穗前叶面喷施>基施+抽穗期叶面喷施>分蘖期+抽穗期叶面喷施>基施+拔节期叶面喷施>分蘖期+拔节期叶面喷施。不同亚硒酸钠施用方法处理水稻的精米有机硒含量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但均显著低于CK,其排序为CK(95.0%)>基施(84.0%)>基施+叶面喷施(76.0%~81.0%)>叶面喷施(60.0%~71.0%)。在水稻生长后期(拔节期后)叶面喷施、基施+叶面喷施、全部基施和生长前期(分蘖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水稻植株的外源硒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5.80%~79.61%、15.33%~20.58%、2.93%和-4.65%。【结论】亚硒酸钠基施+叶面喷施的外源硒施用方式在保障稻米较高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占比的同时,能提高水稻对硒的综合利用率,可在富硒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 黄太庆江泽普邢颖廖青梁潘霞刘永贤潘丽萍陈锦平
- 关键词:富硒水稻亚硒酸钠施用方法有机硒
- 一种富集硒生物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集硒生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富集硒菌株接入到含硒物质的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制得富集硒生物叶面肥。本发明的富集硒生物叶面肥喷施处理的茶叶硒含量是对照组处理的5.6‑8.4倍,其茶叶硒含量符合广...
- 廖青梁潘霞邢颖江泽普黄太庆刘永贤
- 文献传递
- 不同肥料处理对两个甘蔗新品种生长、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 目的:探讨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生长、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甘蔗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
方法:以甘蔗新品种粤糖60号和桂糖31号为试验材料,按等量施肥原则,应用3种不同肥料,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研究缓释—无机肥配...
- 廖青江泽普邢颖熊柳梅陈桂芬杨绍锷谭裕模
- 关键词:甘蔗肥料处理作物产量土壤性状
- 一种提取富硒辣木籽中硒多糖和多酚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取富硒辣木籽中硒多糖和多酚的方法,包括备料、脱脂、超高压辅助热水一次提取、酶辅助二次提取、醇三次提取、分离和纯化。采用超高压辅助热水浸提法一次提取,酶辅助二次提取,乙醇三次提取,并结合胰蛋白酶脱蛋白和活性...
- 梁潘霞刘永贤 沙国新廖青邢颖江泽普 潘丽萍黄太庆陈锦平
-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 谭裕模邢颖蒙炎成陈桂芬黎焕光江泽普杨绍锷
- 关键词:甘蔗品种机械化行距
- 一种绿色环保型土壤调理剂
- 本发明属于土壤调理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环保型土壤调理剂。一种绿色环保型土壤调理剂,所述绿色环保土壤调理剂包括生物农药成分,所述生物农药成分由淡紫拟青霉与氟唑菌酰羟胺或氧化苦参碱复配而成,所述淡紫拟青霉的孢子含量为...
- 刘永贤郭李怡潘丽萍邢颖聂雄峰陈锦平廖青谭骏
- 干旱胁迫下Si对甘蔗叶片相对水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Si(硅)水平对不同耐旱性甘蔗品种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Si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生理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3个施Si浓度(0、0.2、1.7 mmol/L),经不同PEG-6000胁迫时间(0、18、26、30、40 h)后,测定两个耐旱性甘蔗品种(ROC16和ROC22)甘蔗叶片的相对水含量(RW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结果】与对照处理(Si浓度0 mmol/L,PEC-6000胁迫时间0 h)相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Si处理的叶片RWC持续下降,POD活性先降后升,CAT活性先升后降,SOD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抛物线式变化趋势。ROC22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ROC16。【结论】施Si能提高甘蔗叶片RWC及SOD、POD和CAT的活性,且高Si浓度(1.7 mmol/L)比低Si浓度(0.2 mmol/L)效果好。
- 梁潘霞廖青邢颖江泽普李杨瑞
- 关键词:甘蔗干旱胁迫SI
- 不同滴灌用肥配方对甘蔗苗期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为避免土壤因素的干扰,采用沙培方式模拟田间进行滴灌施肥。共设置4个不同配方(即配方A:N、P_2O_5、K_2O含量比为14∶9∶14;配方B:N、P_2O_5、K_2O含量比为14∶9∶14+中微量元素Si、Zn、B;配方C:N、P_2O_5、K_2O含量比为14∶9∶14+中微量元素Si、Zn、B+氨基酸;配方D:N、P_2O_5、K_2O含量比为14∶9∶14+中微量元素Si、Zn、B+腐殖酸)及不施肥对照处理。结果表明:甘蔗苗期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以配方A效果最佳,显著高于配方B,与配方C、D差异不显著。甘蔗苗期干物质累积量以配方A效果最佳,但其与配方C、D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微量元素、氨基酸或腐殖酸的添加对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效果。养分累积量仍以配方A效果最佳,且其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在甘蔗苗期采用N、P_2O_5、K_2O含量比为14∶9∶14配比时,可以满足甘蔗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本试验为甘蔗滴灌用肥参数提供了更多数据参考,为广西滴灌施肥技术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 邢颖谭裕模梁潘霞廖青潘丽萍黄太庆江泽普杨绍锷陈桂芬谢如林
- 关键词:滴灌水溶肥甘蔗苗期养分积累
- 降雨对土壤硒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9年
- 土壤作为硒的重要储库之一,是硒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土壤硒的丰缺是影响食用作物硒水平的关键。降雨在土壤硒输入和输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降雨对土壤硒的作用对于在全国尺度上认识硒的地域分布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比较我国东南富硒区和东北-西南典型低硒带硒的降雨沉降量差别,阐明降雨是土壤硒输入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综述降雨对土壤硒的淋溶输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揭示降雨在我国低硒区形成、地方病发生上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总结了影响降雨对土壤硒作用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物和人类活动等,指出若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硒的变化趋势,必须综合研究影响土壤硒迁移的多种作用过程。
- 陈锦平刘永贤曾成城潘丽萍邢颖廖青梁潘霞江泽普
- 关键词:淋溶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