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留柱
作品数: 37被引量:94H指数:6
  • 所属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所在地区:河南省 开封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靖人
作品数:23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金代 晚唐 重物 宋代 元代
谭慧存
作品数:9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隐逸思想 专制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 士人 出仕
朱绍侯
作品数:82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军功爵制 《二年律令》 商鞅变法 汉代 西汉
杨用成
作品数:18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职 个案 学习动力 高职学生 高校
张信通
作品数:22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秦汉 秦汉时期 秦代 汉代 乡官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被引量:7
2003年
龚留柱
关键词:《吕氏春秋》《淮南子》军事思想
论晁错及汉初“新法家”被引量:3
2016年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韩"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韩、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
龚留柱
关键词:晁错历史观人性论国家本位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学派使用的观点方法仍没有离开今文学家深求圣人“微言大义”的传统。而对于《左传》开启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深远意义 ,汉代学者并未给以更多注意。
龚留柱
关键词:汉代左传学术史研究
东西“二虢”的兴衰(下)
2009年
三西虢在东周 西周灭亡,诸侯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时的虢国,一方面为了避犬戎之难,一方面作为王室的护卫者,也必须随之东迁。虢国所迁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
龚留柱
关键词:东周时期周平王灭亡诸侯洛邑迁都
关于刘邦“自梁徙丰”被引量:2
2009年
关于刘邦家族在居住丰沛以前的来历,《史记》、《汉书》以及书中几种原注的说法不同,也造成后人理解的歧异。陈苏镇先生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认为,刘邦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生于魏都大梁(河南开封),在秦王政灭亡魏国后,于公元前225年随魏国遗民东迁丰地(江苏丰县),这时他已经32岁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龚留柱
关键词:《史记》《汉书》汉代政治广播电视公元前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学术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是大型史学丛书《今注本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笔,历经20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20年7月完成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要谈《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学术价值,必须先要谈谈它的前身。一是南北朝时沈约如何编纂了纪传体断代史《宋书》,这是《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的最初原创形态。二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宋书》,由王仲荦主持整理,这是一部适应现代需要首次对传统的《宋书》加以新式标点,并广泛吸取了历代学者的诸多校勘成果的阶段性的重要文献形态。
朱绍侯龚留柱
关键词:《宋书》二十四史王仲荦点校本学术价值
《孙子兵法》与三国英雄——兼论《孙子兵法》兵经地位的确立被引量:1
2012年
三国时代,《孙子兵法》备受重视。一方面被整理、注解和播扬,曹操的《孙子略解》在兵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场上,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武将和文人皆推崇孙武及其兵法的风气,终于汇聚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和张子尚的《孙武兵经》,终于确定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的"兵经"地位。
龚留柱
关键词:《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被引量:10
2010年
从现存的兵书来看,《司马法》虽然成书较晚,但其中有一些"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内容,正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域的人道主义。《孙子兵法》在理性思潮的背景下,认为军人的最大追求是"安国利主";战争中的最基本和优先的价值是"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并不能体现古代的仁本主义,它的立场与儒家不同,是君主或者国家本位。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走了一个"U"型演进的道路,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是由上向下行,再由《孙子兵法》到《尉缭子》是攀爬上升,重新强调兵家道德。不应在道德上贬低《孙子兵法》,孙子不是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军事学与伦理学也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孙子兵法》能够暂时抛开伦理的纠缠,才能创造出一个辉映千古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兵学体系。
龚留柱
关键词:《孙子兵法》国家本位
“汉家尧后”与两汉之际的天命之争——兼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被引量:5
2013年
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来自天命,天命的证明又建立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为秦汉帝国拟制的一种受命理论,西汉时期"汉德"三变,刘歆《世经》编织的古史系统要为王莽提供政治合法性,提倡汉朝火德、"汉家尧后"说。王莽之后,刘秀与其政敌都以谶记纬书来证明天命在己,孔子为"九圣"、"为汉制法"和"赤帝九世"等说法成为汉朝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东汉按照"尧之道"以德化民,是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转换。传统史官文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而是政治美学,它的许多历史叙事,尤其是上古的"三皇五帝"说并非真实的存在,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又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
龚留柱张信通
关键词:两汉之际谶纬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
2014年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鞅、韩非“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不害、韩非、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
龚留柱
关键词:晁错历史观人性论国家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