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泓峻
-

-

- 所属机构:山东大学
- 所在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徐桂芬

- 作品数:4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红楼梦评论》 《伤逝》 学界 叙述者 叙事伦理
- 刘立山

-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疫情防控 高校 教学理念 课程 在线教学
- 王丽媛

-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家 文学教育 学术化 国立 新文学
- 刘芳兵

- 作品数:6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 磁共振 非相干 恶性程度
- 刘先芳

-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论争 文学批评 纯文学 学术期刊网 学术界
- 自然浪漫主义中的传统与现代——评阿华的诗集《给我辽阔的》
- 2024年
- 阿华是一位凭自然天性写作的诗人,她更多的时候把触角伸向自然界,而不是所处的现实社会。孤独是阿华诗歌中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其诗歌语言把抒情与反讽、直率与复义、隐喻与接喻融为一体,这一切都表明阿华的诗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很深的影响。与此同时,阿华的诗从形式到内容也都有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其痴情、执着、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书写是东方式的,其诗歌中人完全融入自然的状态,也与中国式的自然浪漫主义传统相契合。传统与现代在阿华的诗中并没有完全割裂,而当我们运用传统与现代双重眼光观察一个作家时,能够看到与单一视角不同的别样风景。
- 泓峻
- 老舍文化身份与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及其汉语写作的多重价值取向被引量:4
- 2009年
- 学界关于老舍的写作代表着现代汉语民族化方向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老舍的文化身份与文学观念十分复杂,这决定了其汉语写作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北京下层平民社会生活的经历,使他的汉语写作贴近民间,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一个能够用双语写作的小说家,他的汉语写作也具有明显的欧化、雅化、审美化倾向。"民族化"、"通俗化"只是其文学追求的比较显在的方面。在老舍文学观的深层,有着强烈的反对功利化、注重文学自身审美功能的倾向,这使得他在为配合抗战,利用民间形式进行写作时,时常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美学追求而产生不安与焦虑。
- 泓峻
- 关键词:老舍文化身份文学观念
-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及其特殊形态
- 2013年
- 中国古典文学文本总是与某些特定的文本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在古代的文学家看来,虽然各种文章在文体上千差万别,但都上接天道,下达世理,远写自然,近通人情,由共同的经典之根所生发,从而构成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文化共同体。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本,甚至是一些经典文本,往往是"述而不作"的产物。围绕一个核心文本,会不断有新的文本产生。文本衍生性,是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互文性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中国古典文本在具有强烈互文性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森严的文本秩序与等级关系。经典的权威,不是在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中被解构了,而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
- 泓峻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形态互文性
- 晚清文学与语言变革运动的相似性及其互动
- 2009年
- 晚清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要求,都源于进步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近代先驱在设计社会变革路径时,最初并没有把文学摆在重要位置。梁启超等人对文学看法的改变,与他们维新变法失败后,在中国社会变革问题上思路的调整有关。与此同时,一些进步人士在试图引入西方的科技文明与文化观念时,发现自己曾经得心应手的汉语书面语系统已经显得言不及意,新民、开发民智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语言的转换。晚清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在实践的层面上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以启蒙大众与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文学革命,极其看重白话的作用,把语言变革当成了重要突破口;而由于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的语言变革运动必须最终突破这一堡垒才能够言胜。
- 泓峻
- 关键词:晚清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现代性焦虑
-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被引量:5
- 2003年
-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 泓峻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新的文学观及其学术意义
- 2024年
-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论证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并就“第二个结合”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这些论述不仅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必然会给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带来深刻的变化。
- 泓峻
- 关键词:文学观学术意义现代文明文学批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学术史视角的引入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 一最近十来年,文艺学学科先后出现了多部学术史论著,比如陈传才主编的《文艺学百年》(1999),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2001),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主编的《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2004),...
- 泓峻
- 文献传递
-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与人文问题
- 2020年
- 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世俗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经被中世纪宗教文化严重压抑的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思潮获得很大发展,这直接刺激了“反现代化”思潮的产生。一些人文学者开始强烈地意识到失去控制的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站在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同角度对科学技术及其背后的工具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
- 泓峻付甜甜
- 关键词:人文学者科学主义思潮
- 现代文学的口语崇拜观念及其理论误区
- 2009年
- 口语崇拜是一种与写实主义、个性主义、大众化等思潮相互呼应的现代文学观念,它的产生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语言观对中国的影响有关。由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者及以后的理论家主要以语言变革的逻辑为其口语崇拜主张立论,当现代语言变革特别是"汉字革命"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时,文学中的口语崇拜观念便面临理论危机。口语崇拜观念还面对着从文学自身出发而产生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现代文学史上虽不是时代最强音,但却切中要害。
- 泓峻
- 关键词:言文一致
-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使命被引量:3
- 2018年
- 对高品质文艺作品的需求,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最为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学最大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对文学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一功能与使命贯彻得不彻底。要求文学作品为人民喜闻乐见,并不是要求文学家放弃艺术上的追求,它对文学家的艺术创造能力要求更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当代文学应当警惕把作家自我表达的愿望放在人民的需要之上、商业化运作中以粗制滥造的作品哗众取宠、文学表现形式过于"西化"等创作倾向。一方面努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特殊群体,为底层群众与青少年提供合适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让人民群众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生活的希望,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 泓峻
- 关键词:人民性现实诉求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