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平
作品数: 65被引量:390H指数:13
  • 所属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生物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国钢
作品数:90被引量:50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水鸟 褐马鸡 多样性 迁徙 活动区
楚国忠
作品数:54被引量:42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鸟 黑嘴鸥 朱鹮 人工林 繁殖期
侯韵秋
作品数:36被引量:23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鸟 卫星跟踪 黑嘴鸥 多样性 活动区
江红星
作品数:54被引量:38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黑嘴鸥 卫星跟踪 活动区 繁殖 水鸟
陆军
作品数:58被引量:38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麋鹿 水鸟 迁徙 卫星跟踪 大天鹅
中国野生朱鹮的繁殖现状和种群数量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了解和掌握野生朱鹮的繁殖特征和最新的种群数量,为朱鹮种群的现状评估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3―6月对陕西省洋县及周边地区的朱鹮巢址进行调查,统计每巢的环境因子和繁殖参数,分析营巢成功率和繁殖生产力;于2019年9月对朱鹮的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统计朱鹮的数量和年龄结构。根据巢址的密度,在ArcView GIS 3.3中使用核密度法(Kernel)计算不同巢区的分布和面积,在SPSS 22.0中使用列联表分析(Crosstab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朱鹮繁殖参数的差异。【结果】2019年共统计到朱鹮巢址449个,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洋县(66.8%)和毗邻的城固县(29.0%)。朱鹮的核心巢区和常规巢区面积分别为244.1 km 2和1523.7 km 2,其中核心巢区的营巢密度为0.73巢•km^-2,远高于常规巢区的0.16巢•km^-2。朱鹮的营巢成功率为66.4%,在核心巢区、常规巢区和外围巢区中营巢成功率依次上升且差异极为显著。朱鹮的繁殖生产力为2.05,其中外围巢区的繁殖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巢区。共统计到营巢树种19种,主要为松树(30.2%)、榆树(28.6%)和山杨(26.6%)。朱鹮在3种主要营巢树种的营巢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松树上的繁殖生产力显著较高。在38个夜宿地同步记录到朱鹮2571只,其中,洋县和城固县的夜宿地数量分别占73.7%和15.8%,夜宿的朱鹮数量分别占73.0%和23.4%。夜宿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1.6%。【结论】我国野生朱鹮的数量稳步增长,巢址和夜宿地仍然主要分布在洋县和毗邻的城固县。但核心巢区的种群增长可能已经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朱鹮种群正在加速向外围地区扩散。种群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将对今后的种群增长速度产生影响。加强对核心分布区栖息地的恢复以及对外围分布区的保护管理,将是促进朱鹮种群持续增长的关键。
王超张亚祖曾键文高洁闫鲁刘冬平
关键词:朱鹮夜宿地
山东长岛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及秋季迁徙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山东长岛猛禽的群落结构,揭示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秋季迁徙时序、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促进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方法】于1987—2019年秋季,在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岛的固定网场开展环志,获得猛禽数量的监测数据。于2019年10月对2只凤头蜂鹰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系统采集其秋季迁徙信息。使用SPSS 22.0分析猛禽的群落结构和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趋势。使用ArcView GIS 3.3和Google Earth对卫星跟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87—2019年在长岛共环志猛禽29种78039只,群落中鹰形目、鸮形目和隼形目的数量分别占60.74%、38.59%和0.66%,其中红角鸮、松雀鹰和雀鹰为绝对优势种,分别占总数的32.54%、29.48%和23.19%。凤头蜂鹰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指数在33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4.1%。其秋季迁徙途经长岛的时间主要为9—10月中旬,迁徙高峰期为9月19日—10月2日。卫星跟踪显示,1只雌性成鸟和1只雄性亚成鸟秋季迁徙离开长岛后,均向西南方向跨越中国,分别于11月18日和12月7日到达马来西亚和越南越冬。成鸟的平均及最大瞬时飞行速度分别为44.6±17.5和88.7 km·h-1,均高于亚成鸟的40.4±18.4和81.7 km·h-1。【结论】凤头蜂鹰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处于增长状态,其秋季迁徙可能采用差别迁徙策略,雌性成鸟比雄性亚成鸟中途停歇时间短,迁徙进程较快,迁徙路线更长,到达越冬地更早,越冬地纬度更低。这种时空隔离机制可以减少凤头蜂鹰在中途停歇地或越冬地对资源的种内竞争。对比日本种群的迁徙路线可以推测凤头蜂鹰不同地理种群可能采用链状迁徙策略,即高纬度越冬种群迁往高纬度进行繁殖,意味着其繁殖地质量可能随纬度呈梯度变化。
于国祥谢茂文陈雅楠陈丽霞王毅花刘冬平
关键词:猛禽种群动态
长白山中华秋沙鸭的窝雏合并现象
2021年
本文报道了长白山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窝雏合并行为,即亲鸟将不相关的其他雏鸟并入自己的窝雏之中进行混群抚育的现象。2017—2020年的4个繁殖季节,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漫江河道的平均营巢密度为(0.65±0.17)巢·km^(-1)(n=4),出雏后的家庭群密度为(0.39±0.05)群·km^(-1)(n=4)。4年中共统计到37个家庭群,平均窝雏数为(8.5±2.8)(n=37)。发生窝雏合并的家庭群比例平均为26.5%±6.8%(n=4),在不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发生窝雏合并的家庭群与未发生窝雏合并的家庭群的窝雏数无显著差异(8.3±2.3 vs 8.5±3.0),但合并群雏鸭的数量(18.3±8.3)显著大于家庭群的窝雏数。大部分(83.3%)窝雏合并发生在雏鸭30日龄以前,发生的地点在觅食场所或休息场所,其原因可能是亲鸟之间的争斗抢占或雏鸭的意外走失和混群。中华秋沙鸭窝雏合并现象的发生,可能与长白山地区营巢密度较高、亲鸟竞争育雏领域有关,也可能与该物种单亲抚育后代、缺少对窝雏的有效保护相关。建议今后使用彩环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探明这一濒危物种窝雏合并现象的内在机制,评估亲鸟因窝雏合并导致的适合度变化。
刘冬平姚文志李国栋徐立军
关键词:适合度
青海湖繁殖渔鸥迁徙路线和停歇地的卫星跟踪
006年至2009年在青海湖对繁殖渔鸥(Larus ichthyaetus)的迁徙路线、停歇地和迁徙路线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2006年7月,捕捉了5只渔鸥个体,并安装了12g太阳能的卫星发射器.其中1只渔鸥一个月后在释放...
张国钢刘冬平候韵秋江红星戴铭钱法文陆军楚国忠
关键词:迁徙路线停歇地卫星跟踪
野生朱鹮保护:新时期新挑战
2018年
朱鹮,又名红鹤、朱鹭,是一种中大型涉禽,在高大乔木上营巢,在浅水沼泽中觅食。因数量稀少,朱鹮被誉为“鸟中的大熊猫”。在朱鹮的原生地陕西省洋县,如今随处可见朱鹦漫步于河滩、稻田,与农忙的村民们融合相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又或在傍晚群聚于山林之中,嬉戏之间往来盘旋,橙红的飞羽和晚霞交相辉映……
刘冬平
关键词:朱鹮野生大熊猫原生地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刘冬平庆保平路宝忠王超楚国忠
关键词:朱鹮人工饲养自然繁殖繁殖成功率
鸟类卫星跟踪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以朱鹮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鸟类跟踪技术的成熟发展使得鸟类专家可以轻松获得大量鸟类运动数据。然而,数据规模的增加使得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完成数据检索和分析。研究如何辅助专家有效地分析这些数据,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基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朱鹮的卫星跟踪数据,从鸟类专家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运动轨迹的可视分析方法。方法基于二维地图进行多视图协同展示的交互布局方式,以及聚类分析方法等对朱鹮运动轨迹进行可视分析,挖掘朱鹮的生活状态和习性。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朱鹮运动轨迹可视分析系统。结果本文提出的可视分析方法,允许用户从时空维度和时期(繁殖期、游荡期、越冬期)、状态(夜宿、觅食)等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维度观察朱鹮运动轨迹,对运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朱鹮运动行为。与现有朱鹮数据分析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可视分析方法能够同时从多个不同维度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朱鹮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挖掘。结论案例分析表明,基于本文提出的方法,鸟类专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朱鹮运动轨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达到对鸟类习性和状态进行研究挖掘的目的,并能够为其他鸟类跟踪数据分析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李欣悦蒋娴曹卫群刘冬平
关键词:卫星跟踪聚类分析
朱鹮野化种群对冬季低温的行为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刘莉王子健易华清周亮吕洪伟王毅花陈丽霞段文斌陆军江红星晏鹏刘冬平
关键词:朱鹮
陕西汉中朱鹮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状况及保护建议被引量:4
2020年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计在4个铁塔上统计到7个营巢记录。铁塔巢址通常比树巢更高[(16.3±7.2)m,n=4],距离干扰源如机动车道[(140±66)m,n=4]和居民点[(162±95)m,n=4]较近,距离觅食稻田较远[(235±79)m,n=4]。铁塔巢址的繁殖生产力为2.3±0.5(n=6),显著高于树巢,其原因可能是铁塔巢址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损毁,且天敌危害较少。由于铁塔巢址周边适于营巢的乔木较多,因而这种异常的营巢现象并非源于天然营巢树木的缺乏。对1只铁塔巢址出生的个体进行了卫星跟踪,表明其第1年的扩散距离为2.0 km,小于树巢出生的个体,而且其活动核心区覆盖了巢址和3条输电线路;第2和第3年的活动核心区分别向外扩散15.5 km和15.3 km,但夏季仍有约1个月的时间返回出生巢址附近。可见这些个体对铁塔和输电线路这种特殊的出生地有较深的印记,今后选择在铁塔上营巢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近年来朱鹮在铁塔上的营巢记录和巢址的重复使用情况,我们认为这一异常营巢行为并非偶然个例,今后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对电网安全造成潜在风险。2018年的一个铁塔巢址造成输电线路的跳闸后,幼鸟被成功转移至旁边弃用的喜鹊(Pica pica)巢中并顺利出飞,这为类似情况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此外,建议在野生朱鹮分布区的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位置安装人工栖架和人工巢筐,既可以满足朱鹮的繁殖需求,又能减少对输电线路的危害。
王超闫鲁高洁曾键文刘冬平
关键词:朱鹮输电线路印记
长白山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被引量:3
2020年
雁形目鸟类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十分普遍,但有关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种内巢寄生现象未见报道。2019年4和5月,从长白山1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的视频监控发现,1只雌鸭在亲鸟孵卵时强行进入巢箱趴卧约29 min。其后根据该巢窝卵数的增加、超常窝卵数和窝卵不同步孵化3个指标,确认该巢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宿主对进入巢内寄生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但对寄生卵未表现出明显的拒卵行为。由于区域内仍有较多巢箱未被利用,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行为是否源于对有限巢址资源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冬平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