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
作品数: 167被引量:882H指数:17
  • 所属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周武
作品数:54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陈旭麓 访谈录 新陈代谢 中国近代史 社会变迁
姜义华
作品数:142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 孙中山 章太炎 毛泽东 社会主义
张生
作品数:4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联合会 房客 城市史 通商口岸 商界
李长莉
作品数:71被引量:33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社会文化史 史学理论 社会史 晚清 文化史
桑兵
作品数:137被引量:1,33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研究主题:孙中山 陈寅恪 解说 傅斯年 史学
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被引量:33
1999年
熊月之
关键词:《万国公报》政治词汇《万国公法》《申报》中国知识界
“双视野人”与辛亥革命——以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为分析对象被引量:2
2021年
“双视野人”指的是那些可以同时感受到、认识到两个不同的世界视野或文化视域的人。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可作为这类人的典型,他们都有留学欧美、在欧美生活的经历,对西方文化有直接、广泛、较为深入的了解,又都在中国从事过教育、外交、实业与当官的经历。他们都在不改变中国根本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进行过切实的努力,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都走上了反清革命、拥护共和的道路。他们心灵世界的呈现比较复杂,但综合其实际表现与有限的文献,透过其露出水面的一角,还是可以揣想其整个冰山的全貌。清末双视野人涉及海外华侨、出国留学生、出使人员等众多方面,他们的思想与实践,对于辛亥革命获胜之快捷、专制制度覆灭之彻底,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熊月之
关键词:辛亥革命伍廷芳唐绍仪
金天翮与《女界钟》被引量:16
2003年
《女界钟》是晚清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书中从自由平等思想出发 ,全面控诉中国妇女所受压迫和各种苦楚 ,系统讨论男女平等问题 ,力主男女婚姻自由 ,倡导妇女教育 ,倡导女子参政。全书立意高远 ,思想新颖 ,论证严密 ,文采飞扬 ,充满激情 ,极富感染力 ,在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者金天翮是近代著名革命活动家 。
熊月之
关键词:女权主义
体系完整 学养丰厚——《吴文化概论》序言
2006年
《礼记》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气象万千,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所谓齐鲁、巴蜀、湖湘、岭南、吴越等,为其荤荤大者。
熊月之
关键词:序言《礼记》人文历史文化区
论晚清上海政治运作特点——以小车工人抗捐事件为个案被引量:2
2001年
晚清上海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 ,互不统辖 ,各自为政 ,又互有联系。这种特殊的政治格局 ,使得上海的政治运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既不同于主权完整的中国内地城市 ,也不同于当时属于殖民地的香港、新加坡等城市。本文以 1897年的小车工人抗捐事件为个案 ,说明由于一市三治 ,以及华界、租界在行政和外交方面体制的不同 ,也由于民族主义的因素 ,晚清上海政治运作具有其他城市所难以相比的特点 ,往往是经济问题政治化 ,行政问题外交化 ,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文也说明 ,英国领事、工部局与纳税人会议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的 ,上海地方政府与小车工人也不是永远处于阶级对立状态。在对付租界当局时 ,上海地方政府是与小车工人站在一起的。
熊月之
关键词:抗捐租界民族主义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上海城市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每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其人口数量巨大,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各国利益在这里互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巨大。这里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从这里内迁的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孤岛”时期呈现了世界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奇观,既可近距离观战,又畸形繁荣;国际情报网络在这里发生神奇链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这里奇妙集合;这里也是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令汉奸丧魂落魄的锄奸之地。战时上海,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要平庸有平庸,万象杂陈,令人目不暇接。很多戏剧性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竞有此事!这些奇迹是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综合妙用上海城市特点的智慧结晶。
熊月之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
史学研究模式移用与学术自我主张
2016年
最近30多年来,中外史学界交流日益便捷频繁,人员之相互往来,资料之互通有无,理论、方法之互相启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欧美史学界种种新理论、新方法、新史料,持续被介绍与引进,给中国史学界吹来阵阵新风。但是,在引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于某些研究模式的简单移用,缺少深刻的理性反思。'中国中心观'的移用,就是一例。'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受到热捧美国一部分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
熊月之
关键词:史学研究史学界中国中心观
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事功、品德,在晚清中国被广泛、持续传播,其名字翻译被逐渐雅化,其形象被从多维度解读,诸如传贤不传子的尧舜形象,领导人民抵抗外国的民族英雄形象,知错认错的诚实形象。这些解读,对于了解美国历史,改变中国人的异域人物观念,对于反清革命动员,都有重要价值。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被人们从形式、制度与思想等不同层面进行释读。中国有尧舜禅让传说,而缺少民主传统,所以对于华盛顿传贤不传子印象深刻,而在制度上、思想上对民主理解不深。华盛顿形象深入中国人心的部分,主要是民主政治的形式。民国初年中国人对帝制敏感,对专制不敏感,是华盛顿形象在中国影响的实际效果。袁世凯在总统名号下而行独裁之事,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抗,但他一旦在形式上也抛弃了民主,便举国哗然,洪宪帝制也应声倒塌。这与华盛顿形象部分深入而不是全部深入人心相一致。
熊月之
关键词:辛亥革命
上海学平议被引量:11
2004年
“上海学”这个名词 ,自从诞生那天起 ,就伴随着众多的分歧和争论。有没有必要建立上海学 ,能不能建立上海学 ,关键有两点 :一要有丰富的内容值得研究 ;二要有足够的人来研究。以此作为标准 ,则上海学之建立 ,不但有充分的理由 ,而且事实已经存在。本文以上海史作为上海学的基础 ,对上海学现状、上海学兴盛原因、上海学讨论历程 ,作一平实之论述。
熊月之
1970年代外事接待档案解读
2020年
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掀起关心中国问题、争先到中国来看看的中国热。从1972年年中到1973年年中,来上海访问的美国人就有近千人。美国华人更是竞相争取回国探亲访问。先是,杨振宁于1971年7月回到上海探亲,1972年6月再次回国;然后,李政道于1972年9月访问上海;吴健雄、袁家骝、顾毓琇、任之恭等很多美籍华裔科学家、学者、教授及各界人士相继至上海访问。
熊月之
关键词: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美国华人袁家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