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东
作品数: 83被引量:642H指数:13
  • 所属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

相关作者

罗天友
作品数:370被引量:2,338H指数:2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多发性硬化 X线计算机 CT
吕发金
作品数:707被引量:3,573H指数:2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CT
李咏梅
作品数:350被引量:1,422H指数:1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脊髓炎 扩散张量成像 MRI
吴景全
作品数:86被引量:541H指数:1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脑脓肿
彭娟
作品数:57被引量:335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鉴别诊断价值 2型糖尿病患者 影像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33例脑部磁共振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脑部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满足最新NMO诊断标准且脑部MRI表现不符合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的患者33例,均行脑部和脊髓MRI检查,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结果33例NMO中,脑部正常表现者5例(15.2%),异常表现28例(84.8%),其中脑内实质有明确病灶22例(66.7%),另6例(18.2%)脑内虽未见明确病灶,但深部脑白质显示了肉眼可视的对称性弥漫性脱髓鞘高信号影。22例明确病灶中,15例病灶数≥2个,7例为单个病灶。幕上近皮质、皮质下和深部脑白质区的点状非特异性病灶最多,少数为非典型的斑片状融合病灶。幕下脑干是易受累的部位(14/33,42.4%),特别是延髓(7/33,21.2%)。结论NMO患者出现脑内异常较为常见,有脑部的异常不能排除NMO的诊断。认识NMO脑内病灶对完善NMO诊断标准有帮助。
李咏梅谢鹏吕发金秦新月方维东杨琴胡梅汤化民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磁共振成像多发性硬化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方法 :收集有完整的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1例 ,分析其CT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结果 :41例中 ,皮质腺瘤16例 ,密度低而均匀 ,强化轻 ;转移瘤11例 ,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强化明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例 ,瘤体较大 ,平扫中密度常不均匀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变化 ;皮质腺癌3例 ,呈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肿块 ,密度不均匀 ;髓质脂肪瘤1例 ,双侧发生 ,低密度脂肪组织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 ,CT可对肾上腺肿瘤作出诊断。
史斌吴景全罗天友向东文明吕发金方维东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CT
瘤周区的rADC值测定在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的rADC值测量在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7例高级胶质瘤与 19例脑转移瘤,在术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分别测定感兴趣区ROI的ADC值,并计算其rADC值。结果 高级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1. 27±0. 17)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的rADC值(1. 23±0. 18)间无显著性差异(P>0. 10);高级胶质瘤远瘤周区的rADC值 (2. 37±0. 34)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 48±0. 44)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 10);但高级胶质瘤近瘤周区的rADC值 (1. 41±0. 21)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 25±0. 17)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 001)。结论 测定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及远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不大,测定二者近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方维东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史斌吴景全
关键词:脑肿瘤胶质瘤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质子MR波谱脂质峰升高在颅内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探讨质子MR波谱(1H-MRS)脂质(Lip)峰升高在颅内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5例患者,包括脑膜瘤20例、低级胶质瘤19例、高级胶质瘤15例、脑转移瘤21例、淋巴瘤4例、生殖细胞瘤3例、畸胎瘤2例、脑结核瘤26例、脑脓肿15例,在手术或接受其他治疗前行常规MRI及多体素2D1H-MRS检查,后者采用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TR1000ms,TE144ms)。测量上述病灶胆碱(Cho)、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浓度,并观察Lip峰出现情况,比较Cho/Cr、Cho/NAA以及Lip峰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几种疾病Lip峰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Lip峰阳性率最高,其次是高级胶质瘤、脑转移瘤、脑结核瘤和脑脓肿,低级胶质瘤与脑膜瘤Lip峰阳性率最低。良性病变组、低度恶性脑肿瘤组及高度恶性脑肿瘤组Cho/Cr、Cho/NAA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o/Cr分别为1.92±0.75、2.30±0.86、3.88±2.08,P<0.01;Cho/NAA分别为1.80±0.92、2.21±0.14、3.75±2.02,P<0.05),高度恶性脑肿瘤组的Cho/Cr、Cho/NAA最高,良性病变组最低,良性病变组与低度恶性脑肿瘤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Lip峰升高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Lip峰结合Cho峰及常规MRI对颅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方维东吴景全
关键词:脑肿瘤脑结核瘤脑脓肿磁共振波谱
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肠间质瘤组织中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肠间质瘤组织中的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5%者43例,Ki-67表达<5%者42例,以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60例)及验证集(25例)。从肿瘤全部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提取889个CT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筛选降维后选取14个特征,分布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u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放射组学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放射组学模型性能。结果RF模型ROC曲线显示总体样本AUC为0.91,准确度为0.89、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92;SVM模型ROC曲线显示,总体样本AUC为0.82,准确度为0.79、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0.83。相比之下,RF模型在鉴别小肠间质瘤中Ki-67表达状态更有优势。结论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分类模型对小肠间质瘤组织中Ki-67表达状态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刘芸李传明曾平何昌银方维东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KI-67指数CT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副肾动脉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解剖,并讨论其显示ARA的能力。方法64层螺旋CT行135例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每侧副肾动脉情况。采用SAS 9.1.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56例(41.5%)患者发现ARA70支(20.9%)。1支型43例(76.7%);2支型12例(21.4%);3支型1例(1.9%)。左侧47支(67.1%),右侧23支(32.9%)。腹主动脉起源者50支(71.5%);早发分支20支(28.5%)。肾上端入肾者32支(45.7%);肾下端入肾者25支(35.7%);肾门周围入肾者13例(18.6%)。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较好显示ARA,为血管造影术以及外科手术提供更多解剖学信息。
阚晓婧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方维东肖智博张志伟陆云峰
关键词:肾动脉副肾动脉CT血管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和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中经手术病理 (8例 )或临床随访 (2例 )证实的脑脓肿 ,在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 ,弥散敏感系数 (b值 )采用 :b =0s/mm2 及b =10 0 0s/mm2 ,测量了脓腔、脓肿壁、脓肿周围水肿带以及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的ADC值 ,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 :10例脓腔的ADC平均值为 (0 .5 7± 0 .11)× 10 -3 mm2 /s ,脓肿壁ADC平均值为 (1.14± 0 .0 6 )× 10 -3 mm2 /s ,脓肿周围水肿带ADC平均值为 (1.74± 0 .2 1)× 10 -3 mm2 /s,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ADC平均值为 (0 .77± 0 .0 5 )× 10 -3 mm2 /s,它们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F =16 5 .2 5 ,P <0 .0 0 1;按α =0 .0 5标准行组间比较SNK法检验两两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WI的ADC值测量能发现脑脓肿脓腔ADC值的明显降低 ,且能区分脓肿壁及脓肿周围水肿带 。
方维东罗天友
关键词:脑脓肿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氢质子MR波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估(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目的:验证氢质子MR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性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
夏海坚孙晓川罗天友方维东吕发金郭宗铎郑履平唐文渊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学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骨挫伤的MRI诊断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0例骨挫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MR图像,对骨挫伤到MRI检查时间,骨挫伤的序列检出敏感性及病变部位分布特点进行了观测,对1例膝关节骨挫伤行影像学随访,1例骨挫伤的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1)多数骨挫伤MRI检查在两周内完成,少数病人时间超过1年;2)检出骨挫伤敏感的MRI序列为STIR及T1W(I100%及95.7%);3)膝关节是骨挫伤的好发部位,病灶主要分布于骨边缘区(69.8%),在脊柱主要分布于椎体上缘终板下(74.1%);4)骨挫伤影像随访提示病变区出现线状骨质修复,骨髓水肿吸收;5)骨挫伤病理为骨小梁显微骨折,骨髓水肿、出血和脂肪损伤。结论:MRI对骨挫伤非常敏感,能清楚显示骨挫伤的部位和病程。骨挫伤是骨小梁显微骨折,早期诊断可使病人得到早期和正确治疗,MRI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吕发金罗天友黄永火李咏梅方维东李丹
关键词:骨挫伤磁共振成像
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2011年
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2例低级别胶质瘤,均行MRI扫描和SWI,15例(10例高级别胶质瘤和5例低级别胶质瘤)于增强前后行SWI。将SWI与常规T_1FLAIR、T_1FLAIR增强图像作比较,并对SWI瘤内低信号形态及数量进行分级评分。结果 SWI较T1FLAIR、T1FLAIR增强图像可更好地确定肿瘤边界,显示瘤内出血、血管结构、瘤周水肿及静脉受压情况。在肿瘤内低信号分级评分中,高级别胶质瘤低信号程度评分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两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4.261,P<0.05);胶质瘤级别与肿瘤低信号评分呈正相关(r=0.85,P<0.0001)。结论 3.0 T磁敏感加权成像有助于分析胶质瘤内部的细微结构,有助于胶质瘤分级。
张玉东罗天友方维东陈晓兵张志伟彭娟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