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飞
作品数: 31被引量:37H指数:3
  • 所属机构: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所在地区: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管子》四篇中的政治权威思想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探讨圣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性,《管子》四篇揭示出了政治权威的评价尺度:无私地守护生命可以导致百姓的归服;认识并应用'一'或天地万物的统一性原理使其有能力整合人类社会秩序。与此同时,《管子》四篇还特意提醒人们,能否成为圣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天性。这种主张不仅把圣人或政治权威限定于少数拥有卓越禀赋的人,而且表明《管子》四篇相信专制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尚建飞
关键词:《管子》四篇圣人精气政治权威
儒家之乐与顺自然:《庄子口义》中的德性论
2017年
作为诠释《庄子》的经典文本,《庄子口义》遵循了三教合一的治学路径。在价值论的层面上,承认逍遥游与儒家之乐相通,是想说明庄子同样追求合乎"道"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将《庄子》的"道"及其人性论思想归结为"自然"的基础上,《庄子口义》提出"顺自然"即是德性的评价尺度。此外,《庄子口义》还默认佛教的生死解脱有其教化意义,并且广泛地汲取了禅宗的道德主张。
尚建飞
关键词:德性论
王弼的德性理论及其伦理思想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外部确证的方式,王弼一方面解释了"名教"危机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构建起了以德性原则为基础的伦理思考方式。而且,王弼之所以推崇《老子》《周易》,理由就在于二者为其探讨德性的基本特征、类型和实质提供了理论资源。由此开始,王弼对于德性的自愿性、正确性、选择性以及理智德性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从伦理思想研究的角度来看,王弼主张理想的伦理思想体系应该蕴含着德性、规范双重维度,同时必须是以德性为本、规范为末的方式来加以建构。但在伦理实践的层面,由于王弼过度关注人类的"自然"或德性对于实现生活目的的重要性,所以最终忽略了理智思考、人伦规范的实践价值。
尚建飞
关键词:名教德性
性修反德:庄子的德性理论被引量:2
2015年
庄子的德性理论所要探讨的主题可以归结为"性修反德",即奠基在人性论之上、以合乎本性作为理论视域来论证德性的特征、实质和类型。具体地讲,合乎本性优先于顺因天性是"道德之正"或德性的评价尺度,德性的实质是通过实现本性所固有的平等、无私观念而形成的卓越品质,根据本性的不同运用方式推论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
尚建飞
关键词:庄子德性本性
道家德性论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道家德性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形而上的"道"当作思考社会人生问题的起点,并主张效仿"道"的公正无私来守护生命。对于道家而言,人的本性、"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完全顺应自己的本性就能够确保人拥有德性。同时,道家确信"心""知"也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功能,并且提出虚静之心是拥有真知与实践智慧的先决条件。此外,道家的德性论还涉及到公正理论以及有关享乐、政治权力等问题,同时由于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平等观念而受到后世学者的青睐。
尚建飞
关键词:道家德性论道德虚静
《解老》中的德性论
2018年
在《解老》中,韩非把自己所构建的功利主义原则称为"道理",并且认为自愿地接受"道理"会使人培养成卓越的品质或德性。另一方面,韩非所谓的"道理"包含保全个人生命和遵循人伦规范两个层面,而且据此确定了德性的两种类型。此外,《解老》将能否契合"道理"视为区分众人与圣人的重要标志。
尚建飞
关键词:《解老》德性论
德性伦理学的特征被引量:2
2010年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尚建飞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德性人性论
《管子》四篇中的养生理论与幸福观
2015年
在确认合乎"道"的生活即是人类生活之终极目的的前提下,《管子》四篇提出应该将养生当作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当然,《管子》四篇所谓的养生有其特定的内涵,即是以"心"调节生理需求作为自身的基本立场。因此,《管子》四篇主张,幸福作为人类生活之终极目的也必须从双重向度上来加以理解:人如果可以良好地运用"心"所固有的功能,那么一方面会"做得好",也就是为情欲、饮食、情感体验以及利益分配等实践领域制定出了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会使自己"活得好",也就是拥有财富、荣誉和好运等外在的善。
尚建飞
关键词:《管子》四篇养生
弘道与乐:孔子幸福观的基本结构被引量:2
2016年
孔子的幸福观以"弘道"作为逻辑起点,包含着外在善和内在善两个向度。一方面,"约之以礼"展现出"弘道"可以确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为仁"是指"弘道"的终极目的源于人的本性。在用"弘道"来思考幸福的过程中,孔子并不否认各种欲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而是主张把"弘道"优先于"乐"确定为幸福的基本结构。
尚建飞
关键词:孔子幸福观弘道
寓言化的孔子形象与庄子哲学主题被引量:6
2007年
为了澄清《庄子》一书的学派属性和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独特精神气质,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重新诠释《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使其向往心灵转化来教化世俗社会的价值理想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庄子》想凭借寓言来说明沉溺于世俗功利控制之中的人,由于遗忘性与天道,只有通过视域转换,人才能领会性与天道及其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尚建飞
关键词:视域转换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