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艳芳
-

-

- 所属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苏州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守仁

- 作品数:115被引量:6,239H指数:3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大学英语 现实主义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莫里森 大学英语教学
- 张思嘉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知识分子论》 国公 斗士 萨义德
- 陈灿

-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翻译策略 旅游文本英译 旅游文本 文化传播 苏州园林
- 罗媛

- 作品数:20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移情 《赎罪》 暴力 《寻找格林先生》 里布
- 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的伦理经纬被引量:14
- 2012年
-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代表作《赎罪》以主人公布里奥妮从"犯罪"到赎罪的心路历程为主线,穿插了一对青年男女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蕴含了麦克尤恩对于伦理、人性的深度拷问:究竟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何益?本文认为,从文本内部来看,《赎罪》以个体在战乱中的命运映射了人类整体所犯的罪;从文本外部来看,《赎罪》引发的"剽窃风波"和作者对战争的描述则涉及到作家的叙述伦理问题。但《赎罪》的重心不是追究"谁之过?"而是呼唤人们对自我之存在、自我之伦理意识的反思。
- 宋艳芳罗媛
- 关键词:《赎罪》伦理
- 学院派小说被引量:6
- 2013年
- 学院派小说以早期的"校园小说"为前身,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文学界蓬勃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将学院派作家强烈的自觉意识融入创作实践,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知识分子的嘲弄或同情、对高等教育之弊端的批判、对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期望。它常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幅"学界风俗画",反映了20世纪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界的风云变幻,成为不同领域虚构或真实的学者型人物思想碰撞和交流的特殊阵地。它有其自身的局限,却仍充满生机,并有望得到更好的发展。
- 宋艳芳
- 《克里米纳博士》中的名人丑闻及功过辨析
- 2019年
- 当代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克里米纳博士》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解构思潮与海德格尔事件和保罗·德曼丑闻为文化语境,融合真实的地点、人物、文化和历史,刻画了一位虚构的伟大思想家,进而揭露了他盛名之下的秘密、过错和背叛行为。作品以虚探实,以史明智,辨析了知识分子名誉、思想、境遇及政治观和伦理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如何客观看待名人功过是非的问题。
- 宋艳芳
-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不出版,就出局”的黑色幽默——兼谈文学界的伦理转向与伦理批评
- 2012年
- "不出版,就出局"在中外学术界都是一条众所周知的内部规则。该规则在当代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笔下更是染上了一层"第二十二条军规"般的黑色幽默色彩。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这部小说中,洛奇从圈内人的角度揭示出,这条规则及其背后相关的学院体制牵制了学术自由并给(青年)学者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类小说显示出鲜明的伦理指向和现实主义色彩。
- 宋艳芳
- 关键词:黑色幽默伦理批评
-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语境与本土化特点
- 2023年
-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全球性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表现出独有的特点:它在文学激进主义的洪流中,并未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欲迎还拒,汲取世界主义营养的同时对现代主义进行本土化,在实验的同时保持对传统的尊重,维持了一个多方向的发展势头。它看似缺乏高度的创新,但也避免了完全的虚无主义和再现的绝望。艺术上的激进主义与文化参与性相融合,成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根发芽的温床,使之表现出本土化、折中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本文追溯了欧美现代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语境,梳理了英国文学界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回应,进而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英国的现代主义在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中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 宋艳芳
- 关键词:英国文学现代主义本土化
- 解构与背叛的迷宫: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被引量:3
- 2008年
- 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不仅影射了保罗.德曼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撰文的事件,而且把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的"作者之死"当作了一个中心话题,用隐喻的方式对这一批评事件进行了小说化的处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了一个集在场和不在场于一身的人物,"读者"则通过自己的阅读建构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语,构成了对作者和文本的背叛。该小说由此体现了当代学院派小说的一大特色,即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批评理论。
- 宋艳芳
- 关键词:解构背叛
- 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被引量:2
- 2014年
- 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道德哲学和小说创作而闻名,但她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有关小说的种种问题:小说何为?小说该怎样写?小说应该关注什么?小说该往哪里去?本文选取默多克的经典文论和相关访谈,参考国内外前期研究,结合当前语境重新探讨默多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提出默多克的小说观与其整体哲学观、文学观相呼应,致力于对"善"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她表示,小说创作应以"自由"为导向,宣扬自由言论、塑造自由人物、揭示人的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 宋艳芳
-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
- 《甜牙》中的多元时空体所折射的自由主题被引量:2
- 2019年
-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甜牙》通过作者时空体、躯体时空体、家庭和田园时空体这些多元时空体折射出了小说的自由主题。作者在小说中打破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自由地穿梭于文本内外,与文本叙事时空产生共鸣,犹如站在真实和虚构的“横切线上”,这种自由与小说中怪诞躯体丧失自由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外在躯体通过“一体双身性”的怪诞特质表达了内在躯体对身体自由和文学自由的诉求;家庭和田园时空体则呈现了个体对自由的憧憬,回应并加强了小说的“自由”主题。
- 钟瑛宋艳芳
- 新时期的联结困境——《关于美》对福斯特“唯有联结”思想的回应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初,E.M.福斯特在《霍华兹庄园》(1910)中借玛格丽特之口发出"唯有联结"的呼声;21世纪初,扎迪·史密斯在《关于美》(2005)中对这一呼声给予了回应和反思。后者通过描述自由主义的贝尔西一家和保守主义的基普斯一家,通过对这两家人的对比、冲突与互动揭示了新时期种族联结、政治联结、人际与自我联结的困境,反映了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化和社会进步的局限,暗示年轻一代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个体完善、政治公平和社会公正。
- 宋艳芳
- 关键词:E.M.福斯特自由人文主义公正
- 狂奔、停滞还是忧虑?——《历史人物》中的人与历史被引量:1
- 2017年
- 当代英国学院派作家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历史人物》以黑格尔的"历史人物"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不再流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英国,人何以自处?像黑格尔的"历史人物"那样策马狂奔、创造历史?像"被沙子吞没的狗"一样故步自封,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还是像"忧郁天使"一样在追求"进步"的表象下深深疑虑和忧郁?小说通过刻画一组相互对照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隐含了作者对不同历史进步观的评判,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亦有借鉴意义。
- 宋艳芳
- 关键词: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