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7679 篇“ TRANSLATION “的相关文章
口笔译一体化的商务文本互文性与转换研究 2025年 本研究从某中方向外方转让技术的真实案例中收集口笔译语料,以互文性理论和翻译转换理论为框架,探讨口笔译一体化的商务文本生成中的两个问题。第一,译者在谈判中形成的口译笔记和在谈判后拟定的中英文合同文本之间存在哪些互文特征?第二,译者将英文合同文本翻译成中文合同文本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层面的转换?本研究通过分析和讨论发现:1)口译笔记是口笔译一体化的商务文本信息转换的关键依据;2)互文标记、词类、单位、结构在从源语到目标语文本的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高巍关键词:商务文本 互文性 翻译转换 浅析《论语》哈译本中翻译策略的应用 2025年 该文以《论语》哈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从而分析翻译策略在该译本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中,意译法更贴合哈萨克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增强了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中,音译法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可以了解到源语所表达的概念。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让目的语读者深入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这对于加强民族文化思想交流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佳欣 迪亚尔别克·阿力马洪关键词:《论语》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衔接理论视角下《少郎和岱夫》英译研究 被引量:1 2025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是各国合作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播,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习俗,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本研究以《少郎和岱夫》衔接手段为研究对象,对《少郎和岱夫》中英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对衔接手段进行翻译的方法,以期丰富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为其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为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以指称,连接,重复,同义替代的衔接手段作为切入点,通过自建语料库,总结对这些衔接手段的翻译方法。 张煜关键词:典籍翻译 翻译方法 衔接手段 翻译美学视域下杜甫诗歌英译探究 2025年 杜甫诗歌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杜诗英译也极具时代价值。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理论视域,以许渊冲、巴顿·华兹生、宇文所安对杜诗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对杜诗翻译的审美主体的译介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审美主体通过翻译元策略、创造性翻译再现审美客体形式系统中的语言形式美和词语内容美;其次,审美主体通过运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和深度翻译策略再现审美客体非形式系统的情志和意象。通过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互文性理论和深度翻译的建构策略,旨在为杜诗英译的进一步传播提供借鉴。 周敦蓉 张乐金关键词:翻译美学 论哈斯宝《新译红楼梦》节译原则 2025年 在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文学翻译活动非常活跃。蒙古族著名翻译家哈斯宝翻译的四十回本《新译红楼梦》是《红楼梦》翻译史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译本。译本遵循若干节译原则,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保留起铺垫作用的人物和情节,删节不符合作品主题和审美旨趣的故事情节,采取虚实相间、宾主相辅、两两相照、前伏后现等情节设置原则。这些原则是哈斯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的集中体现,也是清代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齐风华 乌日力嘎关键词:哈斯宝 《红楼梦》 节译 深度翻译策略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的应用 2025年 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为研究对象,该项目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艰难历程,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对外译介和国际传播。该外译成果于2020年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推出后,进入了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大力促进在西方主流话语结构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深度翻译理论框架下,探究了深度翻译策略在该学术外译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其一是显性深度翻译,指用“加注”的方式将文本置于深厚语言文化背景中;其二为隐性深度翻译,指将必要的解释说明“嵌入”译文正文之中。结果显示:深度翻译策略在该外译项目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向英语读者阐释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凸显共性议题和共性价值,阐幽抉微,出乎其外,有效提升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张建平 徐子懿关键词:加注 融入实体翻译的汉越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2025年 在汉越低资源翻译任务中,句子中的实体词准确翻译是一大难点。针对实体词在训练语料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模型无法构建双语实体词之间的映射关系等问题,构建一种融入实体翻译的汉越神经机器翻译模型。首先,通过汉越实体双语词典预先获取源句中实体词的翻译结果;其次,将结果拼接在源句末端作为模型的输入,同时在编码端引入“约束提示信息”增强表征;最后,在解码端融入指针网络机制,以确保模型能复制输出源端句的词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相较于跨语言模型XLM-R(Cross-lingual Language Model-RoBERTa)的双语评估替补(BLEU)值在汉越方向提升了1.37,越汉方向提升了0.21,时间性能上相较于Transformer该模型在汉越方向和越汉方向分别缩短3.19%和3.50%,可有效地提升句子中实体词翻译的综合性能。 高盛祥 侯哲 余正涛 赖华关键词:双语词典 《国家与革命》沈雁冰译文的知识重构、译介特色与时代价值 2025年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早期革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沈雁冰首次将其汉译并依托《共产党》月刊推广流布。从译者的人生履历来看,沈雁冰在革命实践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深化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译介内容来看,译文在贴合原文的基础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国家概念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宣介阶级、革命等概念术语,成为列宁国家学说在中国出场的最初思想渊薮。从译介风格来看,译文语言色彩相对平和,以传统概念阐发、解读新概念术语的内涵,其话语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白过渡”时期的时代特点。沈雁冰译介的《国家与革命》节译本在思想启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步知识分子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为五四时期的思想论战提供了文本依托,为社会变革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前进方向。 林飞关键词:知识重构 语言风格 国际译联翻译话语演进研究——基于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的话语历史分析 2025年 本文对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进行话语历史分析,探讨该组织在不同时期对“翻译”的理解和塑造,从话语策略层面透视组织机构对新时期翻译内涵及形式的建构。分析发现,在该组织的机构话语中,翻译主体实现了从弱势的职业形象到有温度的卫士形象的转变,翻译客体实现了从凸显整体翻译需求到关注个体翻译需求的转变,翻译价值实现了从阐明翻译的创造性到思想文化塑造性的转变。可见,公报体现了国际译联从一开始希望提高公众的“翻译”认识、提升翻译能力、再到参与多样性保护、发挥“翻译”能动性,经过了争取认可、寻求提升到实施关怀的过程。国际译联将主题公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话语实践,在不同时期根据译者境况、行业需求、国际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对翻译的定位,尝试获取公众对翻译的职业认同。 张慧玉 万亨悦关键词:翻译话语 国际翻译日 机构话语 中国文化“译出”路径下翻译立场的阐释 2025年 中国文化外译渐成主流之势,中国文化“译出”路径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基于翻译立场概念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以中国文化“译入”“译出”路径下翻译立场的差异为立足点,肯定中国文化“译入”路径对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同时强调中国文化“译出”路径下翻译立场表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从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两方面阐释中国文化“译出”路径下的翻译立场表达。在内涵特征上,体现译者翻译立场与国家翻译立场的共场,以及动态多维的翻译批评新体系的构建;在实现途径上,倡导以“中国译者为主,外语译者为辅”的中西合作译者模式,塑造以“走进去”为导向的翻译价值观,以“异化—归化”连续统策略指导中译外翻译实践。 王昌芹 王昌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