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8篇“ P波离散度“的相关文章
P波离散被引量:218
1999年
郭继鸿
关键词:P波离散度心电图心律失常
心电图P波离散联合QTc间期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效能
2024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Pd)联合QTc间期预测阵发性房颤(P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PAF患者108例,均行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8例)与未复发组(8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7d Pd、QTc及术前与术后7d Pd、QTc差值(^(△)Pd、^(△)QTc),分析Pd、QTc对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及预测效能。结果:复发组病程长于未复发组,高血压比例、CHA2DS2-VASc评分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前、术后7d Pd(32.68±5.75)ms、(26.27±7.13)ms大于未复发组(28.51±5.04)ms、(17.16±6.28)ms,QTc(458.27±52.31)ms、(410.65±30.52)ms长于复发组(430.19±39.62)ms、(372.06±25.40)ms(t=3.631、6.376、2.960、6.558,P均<0.001);复发组术前与术后7d^(△)Pd(6.41±2.67)ms、^(△)QTc(47.62±10.33)ms小于未复发组(11.35±4.19)ms、(58.13±13.27)ms(t=5.828、3.803,P均<0.001);术前Pd、QTc与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校正病程、高血压、CHA2DS2-VASc评分等其他因素前后,^(△)Pd、^(△)QTc均是P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d预测P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AUC为0.779(95%CI:0.689~0.853),约登指数为0.473,敏感为78.57%,特异为68.75%;^(△)QTc预测P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AUC为0.715(95%CI:0.620~0.798),约登指数为0.411,敏感为78.57%,特异为62.50%;^(△)Pd、^(△)QTc联合预测P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AUC为0.940(95%CI:0.878~0.977),约登指数为0.779,敏感为92.86%,特异为85.00%,优于两者单独预测。结论:心电图Pd与QTc间期在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变化值联合预测术后复发的效能较高,能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指导信息。
尹微刘文武许铎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早期复发心电图P波离散度QTC间期
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中P波离散、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中P波离散(Pd)、T波峰-末(Tp-Te)间期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HD患者20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心肌缺血95例作为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108例作为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Pd、Tp-Te间期情况。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以及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Pd、Tp-Te间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d、Tp-Te间期对CHD及CHD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Pd、Tp-Te间期大于对照组(均P<0.05)。Pd、Tp-Te间期联合诊断CHD的AUC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AUC(均P<0.05)。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Pd、Tp-Te间期大于心肌缺血组(均P<0.05)。Pd、Tp-Te间期联合诊断CHD患者心律失常的AUC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AUC(均P<0.05)。结论:CHD患者动态心电图Pd增加及Tp-Te间期延长,且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患者Pd增加及Tp-Te间期延长较心肌缺血患者更为明显,两者联合对CHD及CHD心律失常诊断价值较高。
古丽尼格尔·吾布力夏木西娅·哈德尔印纹源郭永忠
关键词: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
P波离散与校正QT间期离散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P波离散与校正QT间期离散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晚发型重子痫前期患者277例,根据LOSP患者是否存在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n=58)和预后良好组(n=21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且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流产史、P_(max)、Pd、QTc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不良组的P_(max)、Pd、QTcd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余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流产史、P_(max)≥108.62 ms、Pd≥40.23 ms、QTcd≥31.55 ms是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概率为93.00%,P波离散与校正QT间期离散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AUC>0.75)。结论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患者的心电图P波离散、校正QT间期离散较预后良好者均增高,是预测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曹雯沁任敏
关键词:P波离散度预后不良
黄连温胆汤加减对阵发性房颤(痰火扰心证)的心室率及p波离散、最大P波时限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黄连温胆汤加减对阵发性房颤(痰火扰心证)的心室率及p波离散、最大P波时限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阵发性房颤患者(痰火扰心证)共63例,采取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31...
刘彦均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心室率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
24h动态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消融旁道后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效能及临床意义
2023年
目的探讨消融旁道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激综合征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Pd),并分析其对房颤复发的预测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52例消融旁道后房颤复发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52例消融旁道后无房颤复发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消融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P波参数(Pmax、Pd)及变化值(△Pmax、△Pd)。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消融前、消融后2 d P波参数及变化值对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消融前房颤发作频率、消融前Pmax、Pd及消融后2 d Pmax、Pd均高于对照组[(50.26±8.13)岁比(41.31±7.65)岁、(5.29±1.18)年比(4.06±0.95)年、(42.39±4.12)mm比(32.68±3.97)mm、(5.79±1.26)次/月比(3.82±1.04)次/月、(121.57±11.68)ms比(104.95±10.24)ms、(55.36±8.73)ms比(41.70±7.21)ms、(112.39±10.75)ms比(92.44±9.30)ms、(50.18±7.69)ms比(34.07±6.42)ms],研究组LVEF、△Pmax、△Pd均低于对照组[(56.27±10.35)%比(65.14±11.42)%、(9.18±1.69)ms比(12.51±1.81)ms、(5.18±1.22)ms比(7.63±1.43)ms,P<0.05]。年龄、LVEF、消融前房颤发作频率、消融前后Pmax、Pd、△Pmax、△Pd为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Pmax、△Pd联合预测房颤复发的AUC为0.931,大于消融前后Pmax、Pd联合预测的AUC 0.853、0.876(P<0.05);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含P波参数变化值预测房颤复发的AUC为0.952,大于不含P波参数变化值预测的AUC 0.875(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Pmax、Pd变化值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消融旁道后房颤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马跃新王巍
关键词:心房颤动最大P波时限P波离散度动态心电图
房间阻滞联合P波离散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2023年
作为常见、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占比较高,依据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以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常见,通常是指持续时间≤7 d的短暂性心房颤动。目前,预测PAF发生的关联性指标包括房间阻滞(interatrial block,IAB)和P波离散。下面就房间阻滞联合P波离散在预测PAF方面的价值予以综述。
曾莲何涛
关键词:P波离散度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与P波离散用于评估STEMI患者急诊PCI的预后价值
2023年
目的 分析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与P波离散用于评估STEMI患者急诊PCI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STEMI患者158例,所有患者均行PCI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20)和非MACE组(n=13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QRS-T夹角及P波离散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ACE组支架个数和支架直径均大于非MACE组(P<0.05),MACE组QRS-T夹角、P波离散均大于非MACE组(P<0.05),MACE组TC、LDL-C、CK-MB、hs-CRP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RS-T夹角、P波离散与MACE的发生相关(P<0.05),二者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和特异均较单独应用高。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1 h心电图中QRS-T夹角和P波离散增加与院内MACE的发生有关,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患者预后的灵敏和特异,对于PCI术后即出现QRS-T夹角和P波离散增大的患者,应在早期给予干预,预防MACE的发生。
赵立朝朱林平连锦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P波离散度预后
P波离散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P波离散(P wave dispersion,P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关系,以及Pd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81例,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9.3±2.9)个月,并记录术后复发时间。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窦性心律时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时限,计算Pd,并分析Pd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复发定义为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发作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晚期复发定义为消融术3个月后发作房颤、房扑。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率为11.6%(21/181),晚期复发率为17.7%(32/181)。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复发组与晚期未复发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Pd是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的Pd是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可为预测房颤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提供参考。
陈丽娜李枚娟
关键词:P波离散度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复发
心电图P波离散和红细胞分布宽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Pd)和红细胞分布宽(RDW)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SF的10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8例患者纳入正常组,测定两组RDW与心电图Pd变化,并分析比较两组生化指标、Pd及RDW与冠状动脉平均血流帧数(TFC)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d、RDW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的TFC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d、RDW对CSF发生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Pd、RDW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3,t=8.770;P<0.05);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2,t=11.680,t=13.663,t=13.296;P<0.05);Pd与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呈正相关(r=0.620,r=0.541,r=0.452,r=0.515;P<0.05);RDW与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呈正相关(r=0.352,r=0.417,r=0.510,r=0.462;P<0.05);Pd预测CS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和特异分别为0.789、85.2%和88.9%;RDW预测CSF的AUC、灵敏和特异分别为0.778、83.7%和9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和RDW均为影响CSF发生的危险因素(OR=3.50,OR=3.93;P<0.05)。结论:CSF患者心电图Pd增大,RDW水平升高,并且Pd、RDW与冠状动脉TIMI的TFC值呈正相关,二者可作为预测CSF发生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吴敏吴婧张雅玲毛英王红艳曹桂秋

相关作者

曹闽京
作品数:60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心电图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电描记术 QT间期离散度
李茗香
作品数:83被引量:44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迷走性晕厥 儿童 直立倾斜试验 心电图 性别
王成
作品数:371被引量:97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 心电图
林萍
作品数:165被引量:48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谢振武
作品数:140被引量:48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心电图 儿童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